第六章道可道
张三丰大为诧异,似已知其来历,一笑道:“原来贫道还是失敬了!请大师多谅,再赐教言。贫道尘缘已了,实难入世有为。”
那老僧颇感失望,张三丰心中奇怪,笑道:“大师期我有为,恐怕难遂尊意了。此子气正貌端,大师怎不授其神通,让他去尘世间翻腾?”
那老僧望向尚瑞生道:“此子与佛门相冲,况且老衲也无术可传。道长宗风衍九派,还看不出他门户所在么?”此话一出,张三丰似豁然醒悟,竟露出极惊喜的神情,老僧笑道:“道长不愧地仙,此子确与你大是有缘。我来此打扰,亦为牵引这段缘分。”张三丰极感喜悦,过来拉住尚瑞生,初时喜悦相望,继而发觉他内力虽无根基,筋骨却换得极好,且体内伏着一股奇气,不禁抚髯而笑。
此时殿内只剩下二人,张三丰既知尚瑞生可传其术,更是言辞滚滚,敷陈拳道之微。尚瑞生恭聆其训,强自记忆,不敢稍有遗漏。二人把臂谈问,如师如友,毫无拘牵。张三丰倾囊而忘倦,尚瑞生神会而忘言,早忘了光阴流转。玄门无上真诀,已于此漫漫冬夜,不知不觉地流入心田。尚瑞生愈听愈觉高妙,竟然心窍大开,显出绝顶的资质来。
待得红日升空,满殿光明,二人都大笑起来,不觉四臂相拥,彼此深情凝望。尚瑞生跪倒在地,三叩其首,说道:“弟子尚瑞生,给老师行礼谢恩。”张三丰哈哈大笑,扶起他来,携手走出殿外。
这一日早早行来,不觉已到均县境内。又走了几十里,远远便见武当山巍峨耸立,奇峰插天,景象奇伟。尚瑞生远眺神飞,暗暗称叹。
二人来到山脚下,寻小径入山。不觉来到禹迹池边,纵目向西北望去,陡见一峰高耸,峰色如铁,此峰下又见一宫,高出诸宫,正是“紫霄元圣宫”的所在。
顺山道走近,只见此宫规模甚大,远望五色灿烂,雄伟庄严。待进入八字宫门,却见数百级青石台阶层层叠上,直入展旗峰半山腰中。台阶正面一座大殿,乃此宫前殿。两侧凭借展旗峰峰势,又有诸多殿台池阁,采“前密后疏,欲露先藏”之法,极显道家玄妙神奇气氛。
二人正叹赏间,只见一人自宫内石道奔来,脚步飞快,到了近前,乃是一位四十多岁的道士,望向二人道:“家师说‘元圣宫’有奇气异象,原来便是二位吗?”那老僧笑道:“张全一果有些道力!”示意道士领路。
几人沿石道走来,眼见鸟径崎岖,又无光亮,渐渐地走上一个小山峰,只见前面灯火闪亮,有座小殿。几人来到殿前,两名中年道士正在等候,见了那老僧,皆肃然行礼,引他入殿。
只见红日在空,满天祥云瑞彩,正是大好天气。那老僧微笑起身道:“道长此夜所为,不仅使此子龙跃云津,更成就后世一大人物。老衲极感欣慰。”张三丰笑道:“贫道不能入世救苦,权以此子代劳。这一夜算有了交代,其实是大大的偷懒了!”那老僧道:“他命相虽贵,还欠些地脉之气培护。老衲要与之下山了,道长莫要不舍。”
尚瑞生跟了进来,一眼望去,不由打个愣怔。只见一人正笑迎过来,头戴葛纱巾,身穿破布袍,丰姿魁伟,大耳圆目,胡须如戟,却非道士的打扮,一时更难辨年龄。细看此人时,隐隐于天庭中充满瑞气,两道英眉,趋向发际,五绺长髯,竟生新毫,庄严中透英侠之气,洒脱间含悲悯之情。尚瑞生一见倾倒,大感亲切,竟有叩拜之欲。
那人注目望向那老僧,微笑中带有三分诧愕,竟不以道门礼节相见,过来拉住其手道:“大师到来,贫道极感荣宠。”一语未罢,蓦觉对方脉息全无,体有异征。那老僧笑道:“当年‘腾蛇纹入口’,乃贫贱饿毙之相。如今肾水升腾,金气朝元,已成‘二龙捧珠’之形。可见修真有得,正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那人正是武当三丰祖师。他多年来承全真之旨,貌随心转,改命呈真,确已超凡入圣。一闻此言,不禁笑道:“大师法眼如炬,令人钦佩!请坐。”引那老僧落座,看向尚瑞生时,微露喜色。
那老僧打量张三丰片刻,开门见山道:“道长既为‘真人’,怎不以‘人’字立定根脚,反向红尘外虚妄之境跳身?”张三丰笑道:“红尘滚滚,孽海茫茫,有何乐处?世人不察,反认做乐境,丧尽良心。吾师乃大德高僧,怎也因尘网羁心?”
那老僧叹道:“我前时见众生都在修罗场内,宛转生灭,受尽诸苦,始知自家乃无用之物。唉,人而非人,那才是我的苦境!实则天地间唯人最贵,仙佛又算什么?你不拜它,它连块石头也不如!可笑世人都不明此理,不晓得佛的智慧伟力,永不及人性的光辉。道长本英伟之器,何不入世求道,在‘人’字上做足工夫?纵然一死,岂不远胜寂寞仙佛?”这番话也不知是道破虚妄,还是指明了人生的真境,一语未息,殿内神像忽似被抽去筋骨,竟悉数萎碎在地,化作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