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节 君臣奏对
可以说,正是农民军耗尽了大明王朝所以资源,以至于再也无法统一组织起来对抗建奴的入侵,最终导致农民军和大明一起被清军消灭。
真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鞑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可以夺取大明的天下,甚至是在入主北京城后。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崇祯十七年,女真鞑虏在多尔衮的带领下,第一次穿过当时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山海关进入中原,并顺利占领北京。
几乎全体鞑子依然不太相信他们能够真正征服整个明朝,只是打算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
因此,像这样关于朝廷决策的大事,也不知不觉询问他的意见。
秦浩明没有冒然立马回答,而是仔细组织语言。
其实他知道,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还涉及到政治,跟大明的体制有关。
明末农民大起义全面爆发之后,牵制了明朝几乎所有的军队,大明用尽了剿、抚手段均无济于事。
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武装严重危胁着明朝的统治,对此大明已经难以应付,同时它还要发兵应付辽东战事,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海山,可无后患。
鞑虏多尔衮虽然没有采纳这种目光短浅的建议,严格按照皇太极的遗志立即从沈阳迁都北京。
但雄才大略如他,也不敢奢望能够进一步征服整个天下,其本人也亲口说“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尔”。
所以才有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之说,历史也证明他的正确性,最终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投缳自尽。
必须要说明的是,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的他们造反,使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
不仅对大明王朝旧有的制度和统治秩序造成了重创,也破坏了战区内各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明末农民战争的战场,一方面人口伤亡众多,农业生产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再生产链条断裂,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衰落的状态。
另一方也把大明最精锐的将士消耗殆尽,同时还有财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