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节 识人不明
作为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剿灭农民军计划,孙传庭赞同这一方略,却坚决反对借此方略增兵加饷。
对“招安”的农民军,孙传庭更不放心,建议留部队在当地监视,以防他们造反。
就这俩事,把杨嗣昌给惹怒了。
原本历史上此次清军入寇事情中,孙传庭也奉命入京救援。但杨嗣昌怕他立功,竟严令不许孙传庭部出战。
战后又主张将孙传庭本人调离,留孙传庭的部队拱卫京城。
崇祯年间农民军大起,清军入寇不断,与孙传庭交好的京中陕西、山西籍官员不断有人举荐孙传庭出山。
于是崇祯八年,孙传庭得到启用。先调为顺天知府,次年又擢升为陕西巡抚。
而当时的他,面对的情况,甚至比卢象升早期还困难,此时的陕西曾经乱成了一锅粥。比起卢象升有充足工夫练兵,孙传庭干脆在实战中锻炼。
他的兵源次要来自陕东南部,多是“兵户”家庭的子弟,当地民风尚武凶悍,战役力本身不差,孙传庭到任后严明纪律,保障军饷,上上下下士气大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凶悍的秦兵,从饷银到粮食,大多都依托孙传庭发出的军屯以及陕西当地富户的供应,极少让朝廷买单,性价比极高。
如此“下山摘桃子”,把孙传庭气得急火攻心,竟致耳聋。
但灾祸还没完,得病的孙传庭请求告假,崇祯竟认为孙传庭在推脱责任,一纸诏书把孙传庭下狱。
就在孙传庭下牢狱期间,诚如孙传庭所预料的,农民起义叛而复起,当年因杨嗣昌阻遏而逃生的张献忠部再次扯旗造反。
有了这样一支性价比极高的军队,孙传庭大展拳脚,崇祯九年七月,孙传庭经过数战,多次击败农民军高迎祥部,终在子午谷设伏,将高迎祥部全歼。
崇祯十一年一月,孙传庭率部在陕西宝鸡击败农民军,并以“围点打援”的战术,在陕西潼关重创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只带8人仓皇逃窜。
孙传庭乘胜追击,又南进河南,在河南灵宝大败农民军“十三家联军”。
眼见就要取得全胜,又是那个坑死卢象升的杨嗣昌,向崇祯提出“招安”,结果张献忠等农民军残部被招安,彻底全歼农民军的机会,就这样功亏一篑。
杨嗣昌之所以和孙传庭过不去,也是由于“路线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