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兵家大争 > 分节阅读 128

分节阅读 128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太宗十四子中惟李恪名下附注“子成王千里,孙信安王”,越王李贞名下附注“琅邪王冲”。其他儿子,都是身死王爵除。这说明什么?说明李恪很善于教导儿子,更说明,李恪基因确实优秀!

李世民想册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的妹妹是皇后,自然振振有词的说不立嫡,会给后世带来无穷祸患!主张立长孙无垢的另一个儿子李治,李治是嫡子,而且还孝顺,虽然性子懦弱。不过这样,他长孙无忌这个当皇帝舅舅的丞相,日子就会更滋润不是?

李恪的血统之高贵,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死穴。隋唐两代皇帝都是独孤信的外孙,是亲戚。两朝的体制,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统治力量,都是关陇军功贵族。

所以很多李唐元老害怕李恪这个身兼隋唐两代皇室血统的皇子即位后,隋朝一系的势力会死灰复燃。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帮人会和他们抢位置。在这种大势下,李恪这个很类似李世民的英武皇子落选。

李恪有无争储之心,目前史书并无具体记载;并考后世对李恪的良好评价,有自知之明,而不轻举妄动,李恪还是很当得起的!

不过此事,成为李恪与国舅长孙无忌矛盾的起点。等到李治登基,先是长孙无忌、褚遂良与王皇后的戚族共同谋立太子李忠,后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晋军统率是太子李恪,军中大将都是李世民生前的天策府出身的旧将。这些旧将对李氏忠心耿耿,能力又极为出众,必能保护好太子李恪的性命,也能把握战局,即使不胜,也不至于大败。

至于晋王李世民,现今在北边雁门郡,率其他归附将领与草原民族对峙。也在防备朱棣从北边的袭击,任务不轻。所以南边的战事,只能交给他最成器的儿子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李世民第三子,太宗爱子也。其血统之高贵世间罕有,其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其外曾祖父为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曾祖父亦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

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其一人身有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可谓天下第一。

李恪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前朝太祖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

很久以前有个电视剧《薛仁贵》,里面那个某张扮演的哭哭啼啼,残疾还企图谋反王爷就是李道宗。这是污蔑,李道宗是李世民同辈宗室里,最能打仗的人,没有之一!

至此,长孙无忌炙手可热的权势达到顶点――但是同时,相权也已经强过皇权,政局的平衡被打破,这在帝制体制下,必然会导致后来的朝局进一步洗牌。

为了对付这个强势的舅舅,李治将强势的武媚娘推出来。武媚娘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将长孙无忌集团玩弄于手掌,尽数干掉。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李恪被冤杀后,海内冤之,绝天下望。

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以罪赐死之后,唐高宗追封李恪为郁林郡王并为其立宗庙。他的四个儿子被流放岭南,但未被加害,在武后时期封王加爵,亲王一人、嗣吴王一人,郡王两人,有的历任五州刺史,有的历任六州刺史,子孙四代、五服之内,名臣辈出!

各种史料可见,李恪与日理万机的父亲经常见面,父子相爱,关系融洽;甚至与李恪关系密切的人,太宗都会另眼看待。李恪颇得父亲疼爱与欣赏,特别是“类己”的评价,这在有着家天下法则的帝制时代,是有着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

巍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华的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越巴尔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兴安岭,辽阔之极!

国家如此之大,国务如此繁复,然而,不论是教育栽培李恪德才,还是责罚纠正李恪过错,常见太宗亲历亲为,或者父子促膝,或者丹书通信,动之以父子真情,晓之以圣义贤理,申之以国法严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足见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

后来齐王李谋反,将太子李承乾咬出,于是李承乾被废。李世民打算立李泰为太子,李泰这个家伙有才华,但心思狠毒。李承乾虽然被废,为了以后安稳度日,面见李世民说李泰继位,李世民诸子鲜有能存活的!

知子莫如父,李世民也知道,还是很犹豫。虽然李泰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但为了其他外甥的安全,长孙无忌以大舅子的身份劝谏李世民,于是李泰不仅没当成太子,反被幽禁。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