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4
司马腾是晋国宗室,后被封为燕王。他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则将流民收编,使这些人有所依靠;二则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武装,便于谋食。
没有财产住所,只为活命乞食,这样的部队打起仗来无后顾之忧,十分勇敢强悍,成为司马腾麾下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乞活军最初是在大河两岸活动,先后为各方镇如司马越、苟、王浚等所驱使,卷入军阀混战,后由于胡汉矛盾的日益加深,这个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乞活军的主要活动也随之转变为抗击民族敌人匈奴刘氏和羯胡石氏。
公元三百十一年,洛阳陷于匈奴之后,大河以北的广宗和河南的陈留是乞活难民集团屯聚的两个中心,由于身处乱世,处境险恶,乞活流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以求生存的同时,仍保留了武装组织,他们在与胡人的长期残酷斗争中磨练出顽强的战斗力,以骁勇善战、组织严密、持续时间长久著称。
当然,乞活军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乱世中存活下来。在羯赵统治中原时期,乞活军迫于形势,为求活命自保,也曾一度被迫暂时与羯赵妥协。
所以公孙策不得不对他进行一下科普:“要说武悼天王,必须要先说一下他所处的时代与乞活军。”
武悼天王冉闵所处的时代正是五胡十六国,比三国混战还要乱,根本没有所谓的秩序存在。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方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
其中五胡为匈奴、鲜卑、羯、羌和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还有建立北凉、西凉等国的汉族、建立北燕国的高句丽族、丁零族还建立了翟氏魏国。其余建国的还有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
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
但是其民族反抗斗争一直未熄灭过,一有机会就起来反抗胡人的残暴统治。例如陈留的乞活军统帅陈午临终时还告诫部众不要归附胡人!
公元三百四十九年后赵大乱,汉族官员李农逃奔广宗,被当地数万家乞活军推为首领,这反映了局势动荡时汉族官员和百姓团结一致聚众自保的情形,可见当时胡汉矛盾之激烈。
原乞活部众冉瞻之子冉闵乘石氏兄弟自相残杀的混乱局势,在汉族百姓及李农所部乞活军的支持下,于公元三百五十年灭后赵,建冉魏,此时距离他们祖先随司马腾离并州已经四十余年。
乞活军和其它流民集团相似,世代蕃衍,首领多由同一宗族承袭。直到东晋末年,恭帝元熙元年,河南还有流民一千余户在洛阳金墉城南参加拥立东晋司马氏的举动,他们仍沿用“并州乞活”之名,而从公元三零
这段时期内,五胡大举侵占神州,故又被后世称作“五胡乱华”。其中封邦命氏成为战国有名者有十六国: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
而乞活军就是这一时期活跃于黄河南北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
西晋末年,并州匈奴人与其支族羯人起兵叛乱,大肆屠杀抢掠,并州大饥,公元三百零六年,并州百姓及士兵官吏两万余户在刺史司马腾率领下逃难求食,就谷冀州,后形成号为“乞活”的难民集团。
流民所到之处,势必受到排斥,因为哪里都缺粮食,所以冲突也就无处不在。为防止流民哄抢,各地纷纷组织武装防范。而流民受到攻击,就要自卫,也逐渐自发形成了自己的武装。
而乞活军也不例外,受到本土民众的攻击,还要防范胡人军队的劫掠攻杀,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