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 分节阅读 22

分节阅读 2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当年六月二十七日,阿桂和李侍尧派人将甘肃按察使福宁“请”到总督府来。福宁进来时,阿桂和李侍尧正端坐堂上,一脸肃色,这让本来已经很紧张的福宁更加惴惴不安。见礼后,李侍尧也不寒暄,单刀直入地问道:“臬台大人,你应该知道今天我们请你来是为了什么事吧?”福宁用袖子擦了一把额头的汗:“福宁不知,还请李相国明示。”李侍尧虎起了脸,冷笑道:“你是臬司,主管一省司法大权,还需要我明示么?”福宁更加紧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直冷眼旁观的阿桂这才开口,温言安慰道:“福大人,你也不必过于紧张。我们都知道,你是臬司,完全是局外人,这也是皇上的原话。”福宁大感意外,愣了一下,还有些不相信地问道:“皇上真这么说?”阿桂肯定地点点头,道:“对,皇上英明。福大人,你只需要将你所知道的甘肃省捐监一事如实告诉我们,就完全脱离了干系。”

福宁又惊又喜,当即将他所知道的甘省捐监内幕和盘托出:甘肃自开捐之始,便是收银,而不是收粮。具体的做法是:王望将实收靠(空白的捐监执照收据)和所收银两全部交给兰州府存贮,当时的兰州知府就是他的亲信蒋全迪(现任浙江宁绍台道),因而给发各州县捐银的多少全由王望一人说了算,旁人无权过问。外省捐生全部到省城兰州报捐,省内各州县也在兰州向报捐之人办理捐监手续,颁发监生执照。各州县领回的折色银两,也没有用来买粮补还仓库。放赈时,王望从未亲往灾区察看,各地的受灾分数均由他一口决议,放赈时也不派官员监视。即使事后盘查,各州县具文申报,道府按季出结,也全是弄虚作假、虚应了事。

福宁的交代有力地指证了王望是私收折色的始作俑者,并不是如王所供称的那样是其下属所为。不过福宁所知有限,具体到王望是如何用冒赈开销情弊一节,也无法提供更多的线索,只是说甘肃省各地方报灾数目全部由布政使司决定,如果要了解更多,只能去查阅王望任内时各属报捐实收及开销赈粮的原始账簿。

福宁走后,阿桂与李侍尧又提讯了巩昌府知府宗开煌。乾隆四十一年(1776)时,宗开煌任安西知府,安西下辖敦煌、玉门两县,正是所谓的“赈灾重地”。他供称说:“我任内敦煌、玉门两县册结时,因王望要求,不得不在省城出具假结。”

得到福宁和宗开煌的供词后,阿桂与李侍尧相视而笑。至此,甘肃捐监冒赈案已经浮现出冰山一角,王望和王廷赞的狐狸尾巴已经露出来了,下一步,就是要将其中舞弊分肥、冒销勒买的详细情形查出个究竟。为此,二人连夜调阅了布政使司的账簿。

彻而高明,王廷赞再也无法掩饰回辩。他本来还寄转机于接受过他贿赂的和,不料和大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甚至还多次在公开场合威胁要对他用刑。王廷赞心头又恨又气,但却不敢揭发出和受己贿赂一事,一来于事无补,二来心中总还存了一丝侥幸,盼望和在最后关头能伸出援手。

在同一时间,闽浙总督陈辉祖封存了王望的所有财物,但审问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王望供称:“风闻有折色之事,当即责成道府查禁结报,且意在捐多谷多,以致一任通融。”意思是说,他在办捐过程中,确实听说过有捐监改收粮为收银一事,但这是其下属私自所为,他曾经就此事责备过下属,但后来考虑到收银后可以补购粮食,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王望此供,不但不承认冒赈贪污,而且将改收折色的责任全部推到其属员身上。他还特意强调他的本意在于捐多粮多,至于分肥入己之情弊绝对没有。闽浙总督陈辉祖的弟弟陈严祖时为甘肃环县知县,也牵涉进甘肃冒赈案,因而陈辉祖本人也有心庇护,决定就此放一放王望,便推辞说要等朝廷钦差工部侍郎杨魁到后,再一起严审王望。

当年六月十三日,陈辉祖关于王望供词的奏折送到北京。到了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已经肯定甘肃捐监“有竟不买补,虚开赈济,冒销情弊”,自然对陈辉祖的作为很是不满,但又想不出陈辉祖有什么维护王望的理由(皇帝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身为知县的陈辉祖弟弟陈严祖也卷入了甘肃捐监案),认为是一直没有找到真凭实据,所以王廷赞、王望等人才会不断地狡辩、搪塞、推诿,于是传谕阿桂、李侍尧,盛赞二人是“中外最能办事之人”,要求二人将甘肃捐监案的内在情形迅速查明,务必水落石出。

而就在这个时候,京城发生了本篇开头提到的六十根金条案。由于王廷赞是源有通号帽铺东家的事众所周知,众人均怀疑这是他在刻意转移财产。但由于直接当事人何万有一直没有被官府抓获,旁人也无从得知真正内情,只能是猜测而已。

六十根金条的事很快就传到了热河。讯问王廷赞时,王廷赞却说这金条是他在甘肃以高价银换的,现在看到甘肃军需紧张,特意带到北京来换成银子,打算捐做军费用的。至于何万有,不过是他熟识的一个人,因他本人换银不便,所以将金条托其代为兑换。

一个月后,蓟州激馏客栈发现了被通缉的何万有的尸体。他是自杀而死,并留下一封遗书。遗书彻底拆穿了王廷赞的谎言:原来这六十根金条是王廷赞自甘肃带来,在北京交给了王诲之,王诲之又托何万有代为保管。何万有因风声紧,又想到将金条藏在衣褡中,转存到联兴帽铺内。

除何万有之外,帮助王廷赞转移财产的还有张谦益、王汝辑、孙士基、曹国林四人,后来均被抓获。通过这些人,又追查到他们的同乡――之前为王廷赞心腹长随的王亮侯身上。后来进一步追查才发现,王亮侯也事前参与转移了资产,仅转移到他家乡临榆的王廷赞财产就有金叶子四封(重四百余两)、银一百余封(重六千七百两)。果然应验了和在乾隆皇帝面前揭发王廷赞“家计充裕,即使再加捐数倍,亦属从容”的话。

再说兰州这边,阿桂、李侍尧接到乾隆皇帝六百里加急廷寄后,自然不敢怠慢。可甘肃捐监积弊已久,冒赈也已历经数年,堪称惊天大案,甘肃各级官员却从无一人对朝廷提及,可见通省大小官员无不染指,人人有份。面对这样一个密不透风的集团,到底要从哪里下手呢?

幸好对此难题,精明过人的乾隆皇帝早有明确指示,要二人重点清查王望任甘肃布政使时道府结报监粮系属何人,以及私收捏报的经过。很快,阿桂、李侍尧就理出了一份王望任内时历任道府及直隶州官员名单。下一步就是要寻找突破口,对此,乾隆皇帝进一步谕示:“臬司(按察使)即系局外人。”一语惊醒了梦中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