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傅大炮传奇 > 第23章 傅斯年与刘半农

第23章 傅斯年与刘半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只不过,鲁迅的这番话是后来说的,在当时,刘半农听到有人说他文章有些“浅”时,是很伤他的自尊的。

而实事求是地说,刘半农的文章中,时常确带有些“上海小报记者的某些轻薄气”。

胡适其实对刘半农并无恶意,也无恶感,这可以从他们后来的通信中看出来。而有留学经历,有外国文化背景的胡适,和高中都没毕业的刘半农相比,见识上肯定会有很大差异的。而胡适是个严肃且严谨的学者,对刘半农的文章中时常带有的,“上海小报记者的某些轻薄气”,肯定也是不能苟同的。由此,两个人在某些见解上有分歧,这应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刘半农却常因此而产生不必要的联想,总是把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出身上。

傅斯年出国留学之前,应该是和刘半农有过约定,两个人要在伦敦见。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对联、咏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成绩优异。

清宣统三年(1911年)应聘回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并与吴研因等编辑《江阴杂志》。辛亥革命中,赴清江参加革命军,任文牍。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而返乡。同年三月,刘半农与其弟刘天华至上海谋生,在开明剧社任编辑。

民国二年(1913年)春,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他勤奋写作,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发表四十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介绍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民国六年(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同年夏,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总之,有一段长时间了,刘半农一直憋着一口气,发誓出国留学,挣个博士学位,去堵堵别人的嘴。

一九二零年二月,在傅斯年从北京动身两个月以后,刘半农终于争取到出国留学的机会,随即携妻女到了英国,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学实验语音学。。

刘半农虽然在文学革命中也是一员干将,在新诗、小说、杂文、翻译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但他并不满足。

在他的心底深处,总有些自卑。他没上过大学,没有留学经历,更没有博士头衔,总觉得因此而遭人轻视。

和胡适相比,他更加心理不平衡。他与胡适同岁,同时进北京大学,胡适被人前呼后拥,风光无限,这对他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刺激。

一般来说,这自卑的人,都很敏感。比如,他自认为自己很能写,写出的东西也不错,但有好几篇投给《新青年》的文章没被采用。这时候的他,一般不会在自己的文章上找原因,也不会去考虑每期杂志对稿件内容的特殊需求,常常是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是人微而言轻,因为资历而被排斥。

确实有人说刘半农的文章有些“浅”,因为对此鲁迅曾为其鸣不平,并对他的“浅”给予了诗意般的肯定: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