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节外生枝
一语成谶,郭国基后来在竞选中,还真是死在议坛之上。
郭国基(1900-1970),台湾屏东人。生于1900年5月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初十)。1908年入东港公学,毕业后入台南长老教会学校。1917年入日本东京青山学校中学部,明治大学预科毕业,后入明治大学。留学期间,于1920年参加留学生组织新民会,连任干事六年,同年7月任《台湾青年》编辑委员。1921年加入台湾文化协会。192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明治大学法学部毕业后回台湾。同年夏加入中国国民党东京支部。1927年加入台湾民众党。1929年任教于高雄长荣高等女子学校。后任高雄民事调停官。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台湾从事反日活动。1943年因东港事件被日本当局逮捕,并处以徒刑。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国民党台湾省高雄市党部党务指导员(相当主任委员)。1946年当选为高雄市参议员和台湾省参议员。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被捕,便脱离中国国民党。曾被判死刑,后获平反。1951年参加竞选临时省议会议员失败。1957年4月当选为台湾省第一、二届省议会议员,1963年4月落选。1968的4月当选为第四届省议员。1969年增补为“国民大会”代表。1969年当选为“立法院”增额立法委员。1970年5月28日病逝。
他做省议员的时候,曾跟陈诚说过,你们这些外省人,太小看我们台湾人了,你们以为我们要搞台.湾.独.立,我们那么笨吗?台湾这么小,大陆这么大,大陆这些土地资源财产,是你们的祖先跟我们的祖先共同经营来创造的,为什么我只要台湾,我不要大陆?这是我祖先留给我的财产,大陆也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台湾人的,为什么你们老以为我们台湾人想独立,你太小看我们了……
可见他是很反对搞台.独的。
在台湾的政坛上,郭国基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议员,他因为在议会上敢说话,敢提不同意见,人送外号郭大炮。
傅斯年也是出了名的大炮,“弃世”听成“气死”后,于是就有了“郭大炮”与“傅大炮”两门大炮交火的说法。
郭国基基本上是活跃在台湾政坛,对傅斯年及其为人,应该了解的不是很多。做为台湾的本地人,郭国基应该是有维护台湾本地人利益的情结。至于他在质询傅斯年时提到的教学器材问题,是因为他听说那些教学器材是国际一个组织,赞助台大的,被傅斯年送给了教育部,便认定这里有什么交易。而其实那些教学器材本来就是教育部的,是寄放在台大的。
尽管郭国基在议会上对傅斯年的质询基本都是一些不实之词,但归根结底他是在履行议员的责任。傅斯年的病故,说到家是他自己的高血压病所致,但倒在被郭国基质询之后,也不能说与郭国基全无关系。
傅斯年去世后,从人们对傅斯年的悼念中,郭国基对傅斯年和傅斯年的为人自然有了更多的了解,事后,他其实是很后悔的。
郭国基说:“傅先生为一代学人,值得崇敬。但政治家既许身谋国,死在议坛,应无遗憾。这正如战士马革裹尸,水手求被海葬,是最光荣的事。我念愿傅校长的英灵能庇佑我,有一天引导我,赐我光荣死在议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