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黄蒿之内 > 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舅子的惊人表现

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舅子的惊人表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接着洪承畴通过这张收到的名单,以安抚款待的名义,将这些人召唤到了自己的军帐外面。而在三边总督洪承畴的信号之后,埋伏在一旁的张天礼和唐通等人,毫无怜悯地将他们全部杀死。

洪承畴在当初干掉王子顺、苗登云等人之后,在崇祯五年又一次用上了自己杀降的把戏。虽然再次损毁了他以及官府的名誉,可是平贼的效果却很显著,失去头领的流贼降丁们果然没有再度复叛。

西川这个积年的贼巢,终于被官军清剿干净。现在陕西的官军在洪承畴等人的指挥下,已经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另外两处贼巢。一处就是绵延中部和宜君两县的芦保岭。另一处就是曾经让官军遭遇失败,位于环庆东川境内的铁角城。

PS:注一:看书多的朋友应该都猜出来了,这话就是戚继光《练兵实记》杂集卷五军器制解里的那段话。“马上惟利轻捷锋芒,他如斧、钺、锤、挝、大刀、钩镰之类,胆大艺精,能独马出入阵中者,间或有之,不可以教队兵,不可堂堂当大敌。”

至于偃月刀,虽然确实有不少七八十斤,乃至一百几十斤甚至更重的大刀。但是也有一些实战用的长柄刀存在,像《经国雄略》武备考里面提及的偃月刀,全长七尺五寸,总共也就重“五斤官秤”。而在西方欧洲国家,类似的武器也不乏身影。所以偃月刀的设计如果合适,再搭配合理的战术,也并非一定就是仅可以“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的样子货。

既然大哥作出了决定,蔡仲光就只能坚持执行下去,不然会损害大哥的威信。这次的追击行动,已经有不少追击的骑兵因为战马累垮了,而不得不脱队。

现在跟随大哥追击的艾蒿巅骑兵,加上他也只剩下三十五人。蔡仲光感觉若还是追不到目标,自己坐下的战马,也会在不久之后累死。

追击的孙守法和蔡仲明一行人,在之后又相继有不少名骑兵陆续脱队。当他们总共只剩下六十三骑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前方不沾泥的身影。

此时对方看起来也不怎么样,不沾泥身边加上他自己,也只剩下了二十七名骑兵。看起来对方也没能力再逃了,他们打算一举击溃身后不多的追兵,之后再轻松的逃跑。

“列队,列队,老四(蔡仲光)你待在我后面,别那么多废话。”蔡仲明在这个时候,居然选择采用楔形队形与对方作战。或许是因为旁边的孙守法,也亲身列于阵前,摆出了打头冲锋的姿态。

注二:关于明末流贼的贼巢,西川和东川两个记载频繁出现。而在笔者的小说里,明明庆阳府的铁角城位于东川,而延安府东边的不沾泥老巢却变成了西川。看到这里的读者,肯定有不少人不解。实际上,陕西有很多同名的地方。光是西川就有四个,一是位于绥德附近的西川,虽然地图上没有,但是至今人们依然口称。二是位于环县之北的西川,这个西川就是在之前提到的东川西边。三是延安府城西边的西川,主流是在安塞县南部。四就是最后一个,位于宜川县西边的西川。

以上四个地点,在地图上也不好找,而且都与河流川道有关。不过历史上,明末农民军活动较多的位置,也就是前两个西川。简单来说,也就是环县北边有西川和东川,绥德附近也有西川和东川。而且绥德附近的范围更大,在其周围甚至还有南川的说法。

绥德的西川得名,是与大理河有关。此河发源于白于山东麓,向东注入无定河。北边还有横山山脉。因为在无定河西边,狭义上的西川指大理河川。广义上的西川,就是大理河流域。而不沾泥就是在此处,设立了历史上的西川十七哨六十四寨。

“杀。”没有多余的话,在一声喊杀之后,官军骑兵与不沾泥的随从们互相冲了过去。官军明显人数占优,两支楔形队形不论哪一个,都比不沾泥的人马多。

而之后的战斗也没有什么悬念,孙守法击穿了对方的阵型。而蔡仲明直接将不沾泥右边的臂膀,整个的给砍了下来。

之后获胜的官军,带着受了重伤的张存孟(不沾泥)和另一位大头领刘民悦回到了绥德。而这次的俘虏,在经过简单地审判后,就被延绥巡抚张福臻下令处斩。

连续的作战,洪承畴、张福臻率领的官军,除了消灭了大盗不沾泥。还清剿了西川的头目三十余人,斩杀强贼四百余级。因为担心投降的流贼,在官军离开后再次造反。所以官军准备再落实一些策略后,再离开西川。(注二)

之后张福臻释放了另外一名俘虏李城林,而对方需要付出的代价则是,供出不沾泥已经投降的部下中,比较凶桀的三百余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