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成为他们
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大楚在西北地区的军事行动,让赵乾难以实现对那里的全面控制和稳定。
这对于赵乾这样有抱负的君王来说,绝对是最大的忌讳。
娘子军在西南能惊艳亮相,取得巨大成就,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有了谢太君多年的威望,加上迎程程肯拼肯闯的干劲。
赵乾上位之后,和赵堃当政时截然不同的中央态度,也给了将士们战斗的信心。
见迎程程沉默这么久,赵乾又没有要继续逼问的意思,歩言先忍不住了。
不仅如此,大楚在西北还要应对来自西域的威胁,如吐鲁番对哈密卫的频繁侵扰。河西走廊的肃州卫更是“三面受敌”,防御压力极大。
有了这么多纷繁复杂的外部原因,大楚还要面对内部矛盾与叛乱。西北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内部矛盾较多,哈密卫内部的分裂和不稳定,使得大楚难以依靠当地力量抵御外敌。
在这次入宫之前,谢太君还没有和迎程程提起皇帝极有可能会让她去西北的时候,迎程程对西北的局势就有一些了解,对于大楚而言,防御体系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大楚在西北地区主要采取修筑长城和设立卫所的防御策略,但这种防御体系难以应对游牧民族的快速冲击。一旦防线被突破,楚军往往会陷入被动。
除此之外,还有后勤也补给困难。西北和西南情况不同,西南当时是作战时间拖得太久,加上朝廷并没有及时补给军饷,但单廷昉当时还能在当地想想办法,西北地区就不同了,他们相较西南更加落后,资源匮乏,即便朝廷给足军饷,粮食和物资也需要从内地长途运输,补给线漫长且容易被切断。
而且现在大楚虽然在火器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骑兵作战和远程机动方面,与游牧民族相比仍存在差距。
赵乾父亲在位的时候,战略重心就已经开始转移,大楚的统治中心在中原,西北地区在战略上属于边缘地带,资源投入有限。相比之下,大楚更重视北方边境和东南沿海的防御。
到了赵堃在位时,几乎开始了消极防御政策,西北地区长期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缺乏主动进攻的意愿和能力。这种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争的直接损失,但也使得楚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边境问题。
当然赵乾登基之后,也不是毫无准备,大楚试图通过朝贡贸易和封贡制度来维持西北地区的稳定,但这种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外部威胁。
而且大楚在西北地区设立的卫所制度逐渐僵化,军事组织松散,战斗力下降,川西北地区的卫所制在已经难以有效应对地方叛乱。
赵乾接手的这个江山,残破不堪,有许多前朝留下的弊病,需要彻底清理,最明显的就是地方官员的腐败与掣肘,地方官员的腐败和内部矛盾也影响了军事行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