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个托钵的原则,「无所畜藏」,就是你每天都要托钵,你不能够说我们今天多托一点,明天偷懒不去了,不可以。你有吃剩的要布施给众生,不能残宿食。今天托多了、居士供养多了,要把它布施出去,明天还要去托钵,「无所畜藏」。靠着托钵生活,你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干什么呢?

「专求出要」。就是你要把这个精神、体力、时间保存下来,一心一意的修学出世的圣道。这是佛陀在戒律里面对出家众的一个规定,「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这叫做「乞士」。

第二个「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这个出家众专求出要,是怎么修行出要法呢?主要的是「正慧观察」。这个「正慧观察」,主要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四种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刚开始出家,只是对三宝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能够救拔我们,我们相信假借三宝的引导使令我们离苦得乐,就是这一念的信心,就来到僧团。出家以后,也是依止这个信心来持戒,乃至于修忏、修福。这个时候,慢慢慢慢也多少有一点闻慧,就如此而已。但是对于内心粗重的烦恼,还是不能调伏。

虽然不能调伏烦恼,但是我们对于业果的信心、对于戒法的信心,来勉强自己去遵从佛陀的戒法,刚开始是这样的情况。就是多少有一点闻慧,知道我们身体是不净的、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依稀仿佛有这么一个概念。但是烦恼活动的时候,还是随顺颠倒的思想,还是起烦恼。但是起烦恼,不敢造业。为什么?因为有这个戒的摄持。就是开始这么一层闻慧。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页。

丁初、声闻众分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这一科是「引众同闻」的第一科,「声闻众」,就是说明同闻的大众,第一先列出声闻众。「声闻众」又分三小科:「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今初」。先看第一科「明类标数」,看经文: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段经文「与大比丘僧」是「明类」,说明声闻众的种类,他不是沙弥,而是「大比丘」,说明他的种类。这些种类有多少呢?「标数」,「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叫「明类标数」。看蕅祖的注解。蕅祖的注解,先解释「大比丘僧」,再解释「千二百五十人俱」。先解释「明类」,看「总标」:

但是我们慢慢慢慢的「专修出要」,这句话很重要。你刚出家不要去做太大的事业,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一方面听闻佛法,有这个解门;一方面能够修止观,实际的去操作。慢慢慢慢的,你一次一次的听闻法义,一次一次用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种光明的智慧,来照你的身心世界,你就能够对身心世界的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真实相,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这个时候,你过去的那个颠倒,这个常、乐、我、净的颠倒,就能够调伏下来。这个时候就到了思慧的程度了。我们对于身心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要达到思慧的程度、达到胜解的程度,你就不容易退转了。不会说一点点风吹草动、一点点的恶因缘刺激就还俗,不容易。烦恼多多少少也会活动,但是淡薄了,淡薄了很多。你看到这个不净相、苦相、无常相、无我相的时候,烦恼淡薄了。

所以说「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所以说调伏烦恼主要是要靠智慧,但是要以戒、定作基础,有持戒,有一点止的力量、有一点寂静的力量,在这寂静的心当中,以这个四念处来观察身心世界,慢慢慢慢的调伏烦恼,不堕爱见,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一个比丘的正命。比丘做什么事呢?就是做这件事情。

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这个魔王的心情,他是不欢喜涅槃的,他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乐,他不但自己贪恋,他还不喜欢别人出去,希望全世界所有人,都陪着他享受五欲的快乐,这个魔王的心情是这样子。这个时候有人「发心受」了「戒」以后,经过三番「羯磨」得到戒体,他就是往出世的圣道迈进,魔王非常的害怕、非常的着急,他的眷属又要减少了。所以这个比丘受戒,也有「怖魔」的意思。这个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三层的道理,所以就不翻译了,多义不翻。这个是指比丘。

再解释这个「僧」: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这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人」,简别他们不是沙弥。看「别释」,「别释」当中,先解「释比丘三义」:

别释

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比丘」是印度话,因为它含多义,所以不翻。含多少意思呢?「含三」层意思。第一个「乞士」。就是他「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我们从戒律上来看,佛陀他要出家人的修行方式,就是你一个出家人,你不要从事生产事业,这个从事生产事业叫做邪命。那你不从事生产事业,这个生活怎么办呢?「一钵资身」,你向居士来乞求,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就是用这个托「钵」的方式来维持生命。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