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天下政道 > 分节阅读 8

分节阅读 8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社会系统是由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构成的。不同的社会系统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制度体系的性质与功能不同。从广义上讲,每一个特定的制度体系(社会形态)中的各项具体制度,相互间应该是协调的,作用应该是相互促成和互补的,互动应该是良性的。制度间的协调性和良性互动出自于制度的对称性。在制度对称的状态下,社会处于“全制度要素”治理状态,各项具体制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效用放大,此即所谓的“良治”状态。反之,在制度不对称的状态下,各种制度互相耗损,效用彼此抵消,社会治理就会出现混乱。社会是统一有机体,各个制度领域之间密切相关,如果这种相关是对称的,社会发展就是良性的。社会各个制度领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可能出现不对称现象。如果不对称出现,则发展就是不良的。不同的制度从对称到不对称再到对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迄今为止,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制度,这两大基本制度客观上必须是要有对称性的。这种对称性――人们一般称为“适应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显然也注意到了制度对称问题。马克思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就是讲的制度的对称性。

目前中国的经济基础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上层建筑必然、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旧的上层建筑就会对新的经济基础起阻碍乃至消蚀作用。就目前看,由于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中国经济与政治这两大基本制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如果这种情况长时间得不到改变,在制度对称规律的作用下,必将出现经济制度的逆向调节,以适应政治制度对经济制度的要求。邓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警告说,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不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社

为落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国务院调整经济发展计划,作出了加快发展的各项部署。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九十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国务院和各地先后选择2700多户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在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的先进典型。

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还大步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相继放开;中央银行的职能加强,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逐步推进;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的条件更加具备。广大干部群众热情高涨,中国大地呈现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蓬勃景象。

在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邓老南方谈话精神理解不够全面,认识上发偏差,同时由于旧的调控机制逐渐失效,新的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完善,致使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主要是房地产热、开发区热以及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等,投资规模过度扩大,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呈现加速之势。党中央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果断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

从1992年起,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一再提醒全党,要防止发生经济过热现象,把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1993年3月,党中央着手解决乱集资、乱拆借和经济过热问题。6月,中央决定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突出抓金融工作,并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这主要包括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整顿金融秩序和流通环节,控制投资规模,加强价格监督等。这次宏观调控,除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外,主要着眼于从加快新旧体制转换中找出路,运用经济办法把改进和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变成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

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党中央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指导方针。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江总书记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问题作了阐述,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经过三年的努力,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过度投资得到控制,金融秩序迅速好转,物价涨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与此同时,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从发展过快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避免了大起大落。这在建国以来是没有过的。

与此同时,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就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具体部署和规划,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个决议的贯彻,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资料:改革三十年回首1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至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有了30年。3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起伏跌宕,精彩纷呈,充满戏剧性。其中有成就,有经验,也有失误和教训。比较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两大改革的鸿篇巨制,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卓著,耀眼夺目;而政治体制改革则步履蹒跚,充满曲折,至今似乎仍然不得要领。特别是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政治体制改革愈益冷静,差不多已经从人们的话语甚至思考中消失了。不过,毕竟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到相当的深度,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落后对整个改革造成了拖累这一点已经非常明显,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亟待着手进行并且还需加紧进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凸现出来。政治体制改革成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