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
攻克平阳之后,老军将士嗷嗷求战。樊於期也是意犹未尽,立即与公、屠雎会商,主张从西路北上奔袭赵国恒山郡,策应东路桓。樊於期的奔袭主张理由有三,都很坚实:其一,桓东路奔袭是孤军,不能说没有被赵军伏击的可能,需要策应;其二,若从西路再出奇兵北上,则赵军必然不明虚实而迟疑,不敢轻易对任何一路动手;其三,我军已克平阳,枯守原地徒然窝了兵力,两军齐出事半功倍!樊於期本来就是仅仅次于主帅桓的前军大将,此次又是平阳战事的主将,西路奔袭的主张尽管在桓预先部署之外,然从大局看却无疑是主动策应主力的积极之举,完全符合秦军传统,老将们二话不说便齐声赞同了。樊於期立即部署:屠雎率两万步军留守平阳,自己与公率五万铁骑北上奔袭。
樊於期选定的奔袭路径是:沿汾水河谷秘密北上,于晋阳要塞外突然东折,从远离井陉要塞的南部山道进入恒山郡,攻克赤丽、宜安两城后,若东路无事便立即回师。就长平大战后的秦赵情势说,这条路径确实是赵国的一道软肋。长平大战后,赵国对秦国的防御部署历来集中在三坨:河东一坨,以平阳为根基与秦国做最前沿对峙;中央一坨,以上党山地为纵深壁垒,使秦军不能威慑邯郸;北部一坨,以晋阳、狼孟的长期拉锯争夺战为缓冲地带,以井陉要塞为防守枢纽,不使秦军以晋阳为跳板突破赵国西部北大门。如此三大坨之间,南北千余里东西数百里,疏漏空缺处原本很多。尤其是平阳至晋阳之间的汾水河谷,没有一处重兵布防的要塞。之所以如此,也是形势使然。长平大战后,魏国韩国的实力在整个河东与汾水流域大大衰减,说全部退出也不为过。也就是说,连同上党在内的整个河东与汾水河谷,都在事实上变成了两方四国哪一边也无法牢固控制的拉锯地带,赵国能扼守住如上三要害,已经是万分地不容易了。唯其如此,秦军歼灭河东平阳的赵军主力后,赵国在整个汾水河谷的南大门便洞开了,只要不东进上党,沿汾水谷地北上几乎没有阻力。
樊於期五万铁骑秘密行军,果然未遇一支赵军,直到在晋阳郊野东折,进入赵国恒山郡,一路都出奇地顺当。作为老军老将,此等顺当原是异常。然在目下樊於期公一班老将眼里,这却是完全该当的。赵国新王即位两年,第一年便被秦军攻克平阳斩首十万杀大将扈辄,赵国已成惊弓之鸟全然在意料之中,再说赵国精锐也就是那二十万边军,要赶到恒山郡,最快也得半月上下,纵然赵国察觉了又能如何?
攻克赤丽,是顺利的。攻克宜安,也是顺利的。
秦军战心愈加炽热,上下嗷嗷叫,索性南下奇袭邯郸大门武安,打一个大胜仗!樊於期很是清醒,不为众议所动断然下令回师,军令理由只有一句话:“深入赵国腹地,策应东路震慑赵人之使命已成,回师!”秦军战心炽烈,军法却更是严明,主将一声令下,立即将战胜财货装车回军。暮色时分经过滋水南岸的肥下之地,谁也想不到的灾难突然降临了。
“李牧果然出兵,便是与秦军第一战,不妨试试成色。”嬴政从容一笑。
“君上言之有理。既定方略,不宜多变。”王翦立即赞同了。
“桓东路该当无虞,樊於期西路令人担心。”蒙恬转了话题。
“何以见得?”嬴政问了一句。
“樊老将军求胜心切,攻克平阳后深入赵国,不在桓军令之内。”
广阔舒缓的青苍苍山塬上,突然四面冒出森林般的红色骑兵,夕阳之下如漫天燃烧的烈焰轰轰然卷地扑来,雪亮的弯刀裹挟着急风骤雨的箭镞,眨眼之间便狠狠铆进了黑色的铜墙铁壁。秦军将士没有慌乱,却实实在在地措手不及……公身中三箭死战不退,被护卫骑士拼命夹裹着杀出重围,绑在一辆轻车上一路拼杀西来。堪堪望见晋阳城,公大吼几声,奋然拔出钉在前胸的三支长箭,便失血死了。一个千夫长说,公临死的吼叫是,李牧!记住李牧!血仇!
……
幕府聚将厅一片沉寂,如同战场后的血色幽谷。
“樊於期老将坚刚多谋,该当无事。王翦以为如何?”
“当下,臣不好论断。”
“好!我在蓝田大营住几日,等两路战胜军报。”
旬日之后,关外奔袭的第一道战报终于抵达:桓一军攻克武城,斩首赵军万余,夺粮草辎重千余车,业已顺利回师关外大营。嬴政很是高兴,与王翦蒙恬聚酒小宴以示庆贺。在君臣三人各自揣测李牧迟钝不出之因由时,第二道战报飞来了:樊於期大军兼程急进连下两城,回军时被李牧亲率边军飞骑截杀,秦军战死三万余,余部突围散战正在渐渐聚拢,樊於期将军下落不明!君臣三人深为震惊,留下蒙恬镇守蓝田大营,秦王与王翦立即率五千铁骑兼程赶赴关外大营。
汇集各方消息,战败经过终于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