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7
兵,则是随时准备救援代国。也就是说,赵平心有狐疑,对自己的围魏救赵战法
吃不准,机变以对的背后,是统帅自信心的缺乏。赵平狐疑的要害,是吃不准王
贲部的真实动向――当真灭代与诱敌疑兵,究竟着力何在?为此,赵平摆出了一
个看似机变兼顾的阵式:王贲若不攻代而回师助战,则武阳军与长城军可合围击
之;王贲若果然攻代,则武阳军可放手北上救援;长城军则可相机策应,兼顾易
此时的秦军大将,当真是英才荟萃。自王翦蒙恬以下,三十岁上下的年青统
军大将个个出类拔萃:李信、王贲、辛胜、冯劫、冯去疾、杨端和、章邯、羌
、屠雎、赵佗。还有专司关隘城防与辎重粮草输送的国尉府大将:蒙毅、召平、
马兴、杜赫等一班军政兼通的专才。这些年青大将,无一不是后来大帝国的柱石
人物。尤其是李信、王贲、杨端和、辛胜四人,一致被军中呼为“少壮四柱”,
西会战与救代之战,既保会战,又保救代。至于易西会战,赵平的打算也是显而
易见的:王贲部十余万北上,秦军主力只剩二十余万,与燕代联军兵力相当;而
联军是本土卫国之战,天时地利人和无不具备,当有极大胜算。对于不谙军事的
太子丹与宋如意等,这或可称为一个机变灵活的英明方略。但在日趋老辣的王翦
眼里,在一群秦军英才大将的眼里,这却是一个透露着狐疑之心的大有破绽的战
直与白起时期的王龅、蒙骜、王陵、桓龅四大名将相比。
唯其如此,秦军幕府的军情会商,没有一次不是多有争论而洞察战局的。
譬如目下,秦军大将们几乎人人明白联军统帅赵平的真实图谋:联军前出的
二十万主力,将要渡过易水拖住秦军主力鏖战,构筑壁垒做防守状,恰恰只是“
示形”而已;驻屯长城的几万步军,则是在防备王贲部回师;驻守武阳城外的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