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9
认这个弊端,但终归是天下公议,魏假还是认了。后来,魏假的这一胸襟很是被
大臣们颂扬了一阵子。其二,权臣太重,使魏国庙堂不能有效决策,魏王决断每
每受阻。魏假熟悉国史,认定君权受压的最大前车之鉴,是曾祖父魏昭王的少子
信陵君权势过重的恶例。山东六国都对这个信陵君赞颂崇敬有加,自认学问有成
的魏假却以为:信陵君盗窃兵符、击杀大将、擅自调动大军救援赵国,这是三桩
成不可思议的落差。其中奥秘,魏国人不解,天下人更不解,于是生出了种种议
论评判。其中最令天下诟病者,是魏国的人才流失。自魏武侯死至目下魏假即位
,魏国历经惠王五十一年、襄王二十四年、昭王二十年、安趋王三十五年、景滑
王十六年,共五世一百四十余年。这一百余年中,从魏国走出的名将名相名臣名
士举不胜举。尤其是秦国名相名臣,几乎有八九成来自魏国。与此形成反差的是
等同于叛乱的大罪,在任何邦国都是不能不严刑处置的,可在魏国,居然能重新
接纳信陵君返国并再次当权领政,祖父安王当真不可思议,天下人因此而抨击
魏国不纳人才,同样不可思议。基于此等深思熟虑,魏假认定了一个不可动摇的
根本:无论多大的贤才,都不能对魏王的权位构成胁迫,否则,不是真正的贤才。为此,必得谨慎遴选贤才,必得妥善构架庙堂权力。
庙堂权力,除了国君,第一个位置自然是丞相。
,除了一个信陵君,魏国在百余年中没有出过一个名将一个名相。于是,天下遂
有了“魏才人用”之口碑。尽管魏国几代君王都不认这个口碑,可人才依旧在流
失,魏国依旧没有当国栋梁。
魏假即位,很为这一口碑懊恼,决意搜求贤才中兴魏国。魏假聪敏好学,冥
思苦想地归总出了魏国衰落的两则弊端:其一,用人不当。虽然魏假很不情愿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