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9
比较,说了一段颇具代表性的话:“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晋)国大、
臣睦、而迩(近)于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叛)。史佚之《志》曰:‘非我
鬻熊,文王之师(将)也,蚤(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
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熊通说的是这样三层意思。其一,历代楚
人对周室有功。从周文王起,楚君便是周之将军,楚人是周之士兵,成王虽以子
、男低爵封我楚地,然我族还是平定了江汉诸部,为天下立了大功。其二,楚人
以效命天子的中原文明诸侯国自居,视其余部族为蛮夷。其三,周王如此做法,
熊通称王,开始了春秋楚国迈向大国的历史。
须得留意的是,楚国撇开东周王室于不顾而自行称王,在春秋初期是震惊天
下的大事。历史地看,这一事件对楚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一,楚国自行称
王,意味着对当时中国礼法的极大破坏,由是开始了中原诸侯长期歧视楚国的历
史。其二,周王室断然拒绝提高楚君封号,意味着对楚族自觉融入中原文明的拒
伤楚人太甚!实际上,熊通已经将日后形成为楚国国家心态的根本因素,酣畅淋
漓地宣示了出来。
楚人的这种心态,中原诸侯很早就有警觉。
《左传・成公四年》载:鲁成公到晋国朝聘,晋景公自大,不敬成公;鲁成
公大感羞辱,回国后谋划结盟楚国而背叛晋国。大臣季文子劝阻,将晋国与楚国
绝,意味着无视楚族安定江汉的巨大功勋,激起了楚人部族的强烈逆反之心,由
是大大淡化了楚国对中原文明的遵奉,大大减弱了自觉靠拢中原文明的仿效性,
从而开始了自行其是的发展。这是一种国家发展心理,虽没有清晰自觉的目标论
述,其国家行为却实实在在地表现了出来。
周桓王拒绝提高楚君封号后,《史记》记载的熊通的说法颇具意味:“吾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