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4
十二,武关道:关中经武关通向东南的主道。春秋战国时期,武关是秦国的东南门户,是与楚国抗争的要塞。如今一统图治,武关古道的起点是老秦国大军后援根基所在的蓝田塬,经关中任何道路入蓝田塬,大道经蓝田谷,经武关出东南山地,抵达南阳郡与故楚荆襄地区,成为关中通东南的最大出口。
凡此十二条大道,均为关中通联天下的出口大道。就实际说,十二条大道没有一条是新拓道路,而是全部在旧道根基上拓宽加固整修,并建立严格的路政法度。此间拓宽、整修、建制之难,虽较整合山东旧道容易,然就其山川艰险而言,却另有一番艰难。因这十二条大道都在老秦本土之内,嬴政皇帝与李斯丞相没觉得如何吃力。皇帝只问了郑国一句:“十二大道有无改道?”郑国说:“有小改,无大改。”皇帝笃定笑道:“那便不怕,统交李信揽了。”李斯立即赞同道:“陇西侯正欲整合临洮长城,左右一肩挑了,正当其人!”
第三大层级:天下驰道,以四大驰道为交织干线。
驰者,车马疾行也。驰道者,车马疾行之道也。今日话语,驰道是帝国时代的高速公路。这种驰道,经郑国审慎踏勘,只确定了四条干线:第一条,咸阳至函谷关的出关驰道,东西方向;第二条,函谷关连通燕齐(东穷燕齐)之驰道,可称秦燕齐驰道;第三条,函谷关连通吴越(南极吴楚)之驰道,亦称秦吴越驰道。第四条,函谷关连通南海诸郡(南极海粤)之驰道,可称秦楚粤驰道,五岭之南亦称扬粤(越)新道。
咸阳至函谷关的出关驰道的路径是:沿渭水南岸的故道拓宽东去,经栎阳、下邦,进入桃林高地,过函谷,出函谷关,与关外两驰道分别接口。这是早已形成的关中东出的中枢干道,除却区段修补,基本不存在工程问题,只是要重新统一整合路政。
其二,淠水道:以咸阳为起点,西过陈仓,进入陇西郡南部。
其三,渭水道:从咸阳出发,沿渭水峡谷之北岸西进,直抵陇西临洮。
其四,子午道:从咸阳正南入子午谷,沿南山(秦岭)峡谷南进,抵达汉中郡,全程千余里。(后世三国时,蜀国大将魏延主张北出子午谷袭击长安,即此道。)
其五,谠水道:从关中中部的骆峪山口起,沿南山穿行,抵达汉中郡西部的潜水。
其六,褒斜道:从关中西部县的斜水河谷口起,南下接续褒水河谷,以河谷故道为根基拓宽,抵达汉中郡治所,全长五百余里。褒斜道为周人开拓的古道,历经秦惠王伐巴蜀拓宽,仍不能适应帝国图治之需求,故再度拓宽,其中一大半由栈道构成。
秦燕齐驰道的具体路径是:连接周、韩、魏三国的河外故道,北出安阳,经邯郸,向北抵达蓟城,由蓟城东南折,进入齐地,直达临淄,最后抵达最东部的濒海要塞即墨。这条驰道,虽多有当年各国的骨干官道做根基,但如今这些官道都如同前述郡县道一样,断断续续千疮百孔,即或个别区段路面尚好,亦不合新驰道之坚固宏阔规制。因此,除了不须重新勘察路线,驰道工程几乎是全部重修。
秦吴越驰道的路径是:北以函谷关驰道为接点,南抵郢寿驰道为转折点,东南经丹徒、吴中,过震泽南岸,进入会稽郡,再南下进入闽越之地。
秦楚粤驰道的路径是:北以函谷关驰道为起点,经洛阳、新郑、安陵南下,经故楚陈城、汝阴,抵达故楚都城郢寿(寿春),再南下穿越衡山郡、长沙郡,翻越五岭抵达南海郡,再抵达桂林郡。此道自五岭以南,时人称为扬粤新道。帝国末期中原大乱,南海尉赵佗封闭了扬粤新道,才免使南海三郡在楚汉相争的大动荡中脱离华夏。这是后
其七,陈仓道:以关中西部陈仓关为起点,南下大散岭,沿故道水(嘉陵江上游)河谷越南山(秦岭),再入褒水河谷,抵达汉中。陈仓道也是关中通蜀道路的北段,其路途有迂回,稍远,但坡道稍缓,易于车马行走。(二十余年后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即此陈仓道也。)
其八,金牛蜀道:咸阳进入蜀郡之官道。此道北段乃陈仓道、褒斜道,自汉中郡开始入蜀段,称金牛道,其名称源于秦惠王时张仪的金牛赚蜀五丁开路的传说。蜀道也是故道,郑国则一体纳入整合拓宽。
其九,巴山道:关中入巴郡山道。因此道南经大巴山与米仓山,故后世称为米仓道。此道原本已经商旅踩踏成行人山道,此次也要整修为栈路结合的山道。
其十,白水道:陇西入蜀之道。因陇西之牛马兽皮与蜀中之米盐多有交换,商旅之路日见迫切,故郑国勘定此道:从陇西郡上邦(天水)南下,沿白水河谷越南山(秦岭),直入蜀中。
十一,蒲津道:关中北部通往河东地区的大道。以秦国旧都栎阳为起点,经下邦,过洛水,越过少梁山地,再过大河之蒲津桥,抵达河东蒲坂。这是一条战火连绵的古道,是老秦国与老魏国长期拉锯的战场。如今一统,成为除函谷关大道外,关中通向山东的又一条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