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挥笔解决小麻烦
“好办法,那么露先生就请你上手了”按照规矩露醉仙作为长辈唱上手弹三弦,自己弹琵琶当下手。
“还是你上手吧”露醉仙却在谦让
“这个。。。。”
见钱鼎章还在犹豫,露醉仙教导其他来“我知道你是讲规矩尊我为上手,但你想想今天机会难得,唱好了就让陈先生留下好念想,以后再走码头就要方便的多,或者进申城陈先生在上流社会随便讲一句,顶你我唱十年还不止。我现在已经是红到顶了,就算今天弹三弦也不过锦上添花,而你不同,今天这个机会抓住就能一飞冲天。”
=============科普的分割线========================
“这是?”钱鼎章好奇,显然这二位不会带着婴儿啊。
“你再仔细看看”李光彪一边收拾笔墨一边说道。
“呃,是了,我看到别人都是写红纸上,而且都是过路君子念三遍,难倒这是?”
“嗯,召唤游桩,只能用一次,下次就换掉了,所以也不怕你们看到”
李光彪随即开门叫来堂倌,塞给他几个小洋,关照他将这几张纸贴到城隍庙,警察局等镇中热闹所在,那堂倌一个月的工钱也不过2块大洋,眼看这么一注横财到手,当下兴高采烈而去。
读者中如果有喜欢听北方评书或者对评书门有研究的,应该知道一句话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
甚至有时候流派的评书门供柳为祖师爷,但真论起来,柳却是说南方评话的,其籍贯一说是今日的南通,另一说是泰州,总之算是苏中。后来随了左良玉才逐渐北上。
今日的袁阔成先生,号称袁三国,但袁先生倒是借开会或者会演的机会,向评书大家的唐耿良先生请教技艺。为什么?说书的底稿分两种,一种叫墨壳子另一种叫道活,前者就是去书店买本书,自己琢磨编词,后一种则有师傅口传心授,尤其是各种赞赋都是书上所无,而且细节之丰富也远胜于书本。唐耿良先生整理的长坂坡底稿有大概30w字,吴君玉先生的武松底稿字数也有几十万。丰富的细节增加了整部书的可听性和玩味性。
前阵子看到知乎上有个说法,为什么中国没有《冰火》这种作品,当时有人说其实就三国本身的故事情节而言其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之处不输冰火,曾有老外看三国,看到关羽之死嚎啕大哭表示不能接受,即为最好的例子。三国较之于冰火的差距在于,前者是故事梗概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话本,而后者则是精雕细琢的小说。如果有朝一日能把前辈们的底稿拿来重新敷衍出一部新三国,可看性肯定是非常强的。
陈布雷见事情都已处理的差不多了便和几人打了个招呼,自去书场坐好。
休息室中只剩下,钱、露、何三人,“今天多亏了小钱先生”露醉仙颇为感动,要不是钱鼎章牵线搭桥,自己这个大麻烦可就真麻烦了。
“客气了,大家都是同道,不过,这书怎么办?”钱鼎章犯难。同样是一部《三笑》,但各个艺人说起来全都不同,这时节又没统一的剧本,当然就算有剧本也没人会用,都一摸一样了谁还来听?艺人师徒间也是口传心授,除了一些长篇赞赋外基本不落文字。
倘若大家是一个师傅,或者一个师祖倒还好点,大致框架相同,变化的只是一些行腔或者噱头,现在钱鼎章和他父亲唱的是徐调,露醉仙学的是俞调。二人的书路截然不同。
还是何若曦出主意“不如这样吧,反正今天这场主要是为陈先生,所以也不要按之前顺序,你二人各个流派的《三笑》总也没少听吧,索性挑一段流传最广的,传唱最多的来,这样各种变化基本都了然于心,不管上手怎么唱,下手总能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