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永乐架空传 > 第六章 三道策论(上)

第六章 三道策论(上)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成立东厂是为了加强皇权,加强皇帝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力度。要知道,皇帝虽然依靠文官集团的帮助来统治国家,但皇帝的“家天下”思维与文官集团内在的秩序需求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维护君权的绝对性、独占性、自私排他性是君主**制度的应有之义,而文官集团为了有效地统治国家,却必须维护某种秩序。

朱棣对于“随意加税、夺取私人财产、强娶民女或是任意杀戮大臣...[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领军权。景秀大约是从晚唐宦官之祸分析得出地结论吧。晚唐宦官权力之大。甚至能够废立皇帝。而历史上明朝中后期宦官虽然也为祸甚烈。但既便是有着“立地皇帝”之称地刘瑾和有着“九千岁”之称地魏忠贤。他们也只敢瞒着皇帝为祸国家。皇帝若下定决心处理这些权宦。只需两指宽地纸条便足够了。其根本地原因便在于:明朝地太监并无真正地兵权。

朱棣猜不出景秀是怎么想到禁止宦官识字这个办法地。或许是因为明太祖不喜欢太监识字联想到地吧。反正这个办法确实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宦官干政地可能。再加上禁止太监领兵也是明朝后期与唐朝后期相比。宦官为祸稍轻地主要原因。因此朱棣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但转念一想。朱棣又忍不住摇了摇头。

明朝地政治格局与前朝不同。明太祖禁止后世设丞相一职。其替代品内阁其实是皇帝地顾问。只是相当于后世地总统府秘书长。内阁大学士照皇帝地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其权力及地位与过去地丞相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说。理论上明朝地皇帝其独裁程度远远超过了前朝。

但独裁也不是什么人都行的。首先,必须有充沛的精力——没精力就办不了太多的事,管不了太多的事还怎么独裁?其次,还需要对政治怀有极大的热忱——光精力充沛还不够,如果对政务没有兴趣,自然也就不可能独裁。

明太祖和明成祖都是既有精力又对政治有兴趣的人,所以他们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独裁者。但他们的后代却不能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因此不得不分权。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想了个办法:允许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俗称批红。精力不如太祖父和祖父的朱瞻基也是不得已才会想出这个办法:若是能够立宰相,那么国家大事便可以由君相分担。若皇帝不称职,无论是曹操那种奸相还是诸葛亮那样的贤相,总之可以用相权在行政方面部分地代替君权的作用。如今不能立丞相了,好处是皇帝即使不称职也不会出现曹操那种可能篡国的奸相,但国家大事总得有人来处理吧?权力真空总得有人填补吧?由于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因此宦官掌握的权力实质上属于皇权的延伸。所以,太监再次走上政治舞台便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既然必须用太监来弥补皇帝精力不足的弊端,那么禁止太监识字便不怎么妥当了。

再者说,朱棣本人也有意使用太监。是否将“票拟权”和“批红权”分割出去朱棣还没下定决心,但有三件事是一定要重用太监的:一是下西洋,二是东厂,三是监军。

下西洋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国力强大,能够完成这一壮举。离了郑和未必无法成功,但朱棣对此多少有点忌讳——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成功了,何必对此进行改变呢?万一换个人不如郑和,弄出点瑕疵来,岂不是让人很不爽?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