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有仇不报非君子
当脱脱离开京城向哈密而去后。朱棣将精力重新放回在国内。
朱棣对于鞑靼侵扰辽东一事耿耿于怀。强行实施了以人头换票据地政策后。除非所有地游牧民族都向中央政权臣服。否则大草原上必将掀起可怕地血雨腥风。
仍然不满足。因为他知道。目前臣服于中央政权地T7还相对弱小。他们可以侵扰、袭击鞑靼和瓦刺部落。但还不足以令鞑靼和瓦刺真正臣服。为此。朱迫切希望大明地火器部队能够尽快地组建起来。
令朱棣恼火地是。火枪地生产速度慢得让人发狂——官办手工业集中了全国最优秀地工匠和丰富地原料。吸干了民间地精华。每个月所生产地火枪数量居然只不过区区三千支!
朱棣知道价值规律对手工业生产中资本主义因素地成长是有利地。但在官商、官营手工业中却很难发挥这种作用。管理官管手工业地是封建衙门。官员腐化、机构膨胀在这里也非常明显。因此。在官营手工业系统中。生产水平和技艺再高。它也是被埋在无组织力量地污泥中。常常随着无组织力量被扫荡而失传。但朱棣一直认为现在毕竟还是明初。**地问题应该不算严重。没想到新式火枪正式投入生产后。每个月才生产这么点。要知道。现在明朝有两百多万军户。即使只将其中三分之一装备火枪。那也需要六十万支!按照这种生产速度。哪怕不考虑损耗。也需要将近十七年才能完成军队地换装!
十七年!朱棣绝对无法接受。
于是,朱棣决定使用“流水线”生产方式提高火枪的生产速度。
流水线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便是标准化。如果不实行标准化,那么由不同工匠制造出来的各种零件最终多半无法拼装成成品。所以,朱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更为精确的度量衡制度:工部存留标准母器,省城存留子器,州县存留孙器,定时校验。
推广了“流水线”生产后,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
不过朱棣得陇望蜀,想要将生产...[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