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家卫士 > 分节阅读 6

分节阅读 6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洪秀全采用李秀成的计策,解除了天京之围。

《三十六计》第四计“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计谋,即“上兵伐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追求的理想战争结局。指出要做到“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等六套,共三十六计。

俞胜华对三十六计中的部分计谋作重点讲解,并举了不少中国古代战例: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中说“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意思是说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再打;先打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气势旺盛的敌人。

围魏救赵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由俞胜华讲课。

上课前朱钢首先问:“古戏三国都看过吧,大家说是刘关张本事大,还是军师诸葛亮本事大?”

邹军一听立即说:“我看是刘关张本事大,刘备暂且不谈,关云长手拿青龙刀,身骑赤兔马,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囊中取物。张飞手持八丈长矛,长板坡一声吼,吓退曹操十万大军。”

“要我说诸葛亮本事大,刘关张没遇到诸葛亮尽打败仗,要不刘关张怎么会三顾茅庐呢?”潘龙有自己的看法。

“说得对,”朱钢表示同意:“依我看,刘关张不过是匹夫之勇,诸葛亮的计谋那才叫本事。咱们政委也是大学问,对中国兵法特别有研究,昨天我听了一下,政委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就象诸葛重生孔明再世。”朱钢说到最后几句,模仿起京戏里的行腔。

公元前354年,魏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求救于齐国,齐王派兵救援,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田忌想直接发兵到赵国的邯郸,孙膑献计: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国内空虚,我们如果攻打魏国,庞涓肯定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自行解除。我们在庞涓回去的路上伏击,魏军必定失败。

田忌依计而行,先大造声势攻打魏国,庞涓听到国内危急,急忙从邯郸退兵,齐军埋伏在魏军回去的路上桂陵。魏军长途跋涉来到桂陵已疲惫不堪,两军交战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随之解除。

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围魏救赵”的经典战例。

太平天国后期,清军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就是现在的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解救天京洪秀全召集大家商讨对策,李秀成献上一计:“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我率领一支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然后天京的军队乘机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对清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朱钢的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俞胜华也忍不住说:“司令员,你尽拿我开涮取笑。”

“活跃活跃气氛,我的课太严肃,你肯定讲得比我好。言归正传,欢迎政委讲兵法。”朱钢带头鼓掌,大家也都鼓起了掌。

待掌声停下来俞胜华说:“司令员刚才出了个题目,是刘关张本事大,还是军师诸葛亮本事大,我说他们本事都大,刘关张之勇、诸葛亮之谋天下闻名。但是现代战争要求指挥员具有综合素质,在座各位都身经百战,不缺刘关张之勇,但还要学诸葛亮的智慧和计谋,做到既有勇又有谋。今天我给大家讲中国古代兵法――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部分内容。”

俞胜华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几个字。

接着俞胜华介绍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来历、主要军事思想: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