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拉登先是流亡到也门,后来带着他的家人和一大帮的追随者,迁入了苏丹的喀土穆。据说,拉登与苏丹领导人过从甚密。在苏丹,拉登开设了工厂,也建立了农庄,为没有工作的游击队员解决生计。
对外,他声称自己承建了一条由喀土穆通往苏丹港的高速公路工程。但西方情报机构却称,他在苏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建立了营地,招募并训练恐怖分子。
对于阿富汗退役兵,他替他们建了训练营地。他还为苏丹政府修公路,建基础设施。拉登众多的苏丹商业利益包括:加工山羊皮的工厂,一家建筑公司,一家银行,一个向日葵种植厂和进出口公司。
他的建筑公司——“流亡建筑和发展有限公司”是与国家伊斯兰阵线以及苏丹军方合作的。他们修了苏丹港的新机场和1200公里长的从喀土穆至苏丹港的高速公路。
另一家拉登的著名公司是“绿洲与水”公司。这是一家进出口公司。他同时还经营着“塔巴投资有限公司”、喀土穆的“西北伊斯兰银行”,这家银行是与国家伊斯兰阵线合作的,其中拉登至少有5000万美元的投资。
本·拉登的组织是当时7个主要游击队派别中的一派。美国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产品,包括防空导弹等,都陆续进入了拉登的兵器库。现在大部分武器仍在那里。据估计,拉登的组织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获得的美国军事援助高达2.5亿美元之巨。
当然,中央情报局的计划也是成功的。经过10年的残酷战争,游击队员战胜了苏联军队。当初军容不整的游击队员变成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他们甚至打败了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尽管如此,在反对苏联军队的战斗过程中,拉登仍一直有意使自己远离美国的影响,这场战争使拉登成为阿富汗家喻户晓的人物。流亡大亨
1989年苏联撤军后,阿富汗陷入派别之战。拉登似乎无意于这种权力之争,带着他的“弟兄们”重返沙特阿拉伯,从事建筑业务。
在沙特阿拉伯,本·拉登及其追随者们开始致力建立一个极端的宗教帝国。苏联部队的撤离也给阿富汗和游击队留下了一大批装备精良的武器,以及数以千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战士。
几年来,本·拉登都居住在喀土穆一处由当地保安部队驻守的居所,同时他安排了许多阿富汗退役兵迁入苏丹。
在那些阿富汗退役兵中,有些已经回到了他们的国家,并重新开始了他们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回国后,则投入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活动,他们要为伊斯兰教推翻受西方影响的世俗政府。他们用自己在阿富汗战争中学到的知识,建立了游击队和恐怖基地。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被称为“阿富汗退役兵”的人士帮助伊斯兰极端分子对付政府。
在大多数的阿拉伯国家,阿富汗退役兵并不受欢迎,政府一直密切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然而,在另一些国家,这些退役兵却得到了热烈的欢迎。
除了这批友善的阿拉伯国家的基地外,在阿富汗的大多数游击队员的训练营地仍在运作,它们为许多正在进行战争的国家提供伊斯兰雇佣军。
拉登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力量和武装力量做后盾,发起了一起针对西方的新“圣战”,并将矛头直接指向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一些亲西方的伊斯兰国家。
阿富汗战争后,拉登发表声明,对沙特王族进行了严厉批评,他指出,沙特王族允许美国军队驻扎在沙特的基地,对穆斯林来说是一种犯罪行为。
拉登频频向广大教徒发出号召,使用暴力手段将美国军队赶出去,将沙特王室推翻。他领导的游击队也屡屡发起攻击政府和美军的活动。
拉登的极端主义倾向,引起了亲西方沙特王室的不满。沙特政府不能忍受他过分的要求,很快作出反应。1994年4月,拉登的沙特国籍因为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而被取消,沙特政府将拉登驱逐出境,并冻结了拉登在沙特的财产,同时在国内外诋毁拉登的声誉。
打那以后,拉登便四处漂泊。靠着他在建筑业经营中所积累下来的数十亿美元的家财,开始了他的活动。无论地球上哪一地区的穆斯林陷入争端,他都会慷慨解囊帮着招兵买马,甚至带兵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