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盐粮之争二
真不知道崇祯皇帝坐着个金山哭穷,最后弄得国破家亡上吊自杀,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足额交付田赋和三饷,知府雷起龙自然高兴。虽然不再像以前一样一言九鼎颐指气使,但舒舒服服过日子,不用操心衙门琐事,不缺银钱,还能在吏部考核中得优,说不定还能调回京师当当京官,何乐而不为?这个朱顺明,怎么不早点来长沙府呢?害本老爷辛苦两年,担惊受怕,夜不能寐。朱二愣子,好人啊!
………………
“老板,盐货路子断了,从两淮买不到私盐。”
石磊的军情司早就在两淮各盐场设立了私盐收购点,从盐户手中购买私盐,成为湖广一片最大的私盐盐枭。
金钱是推动社会进步最大的动力。
商人们同样从丰收中收获了他们的喜悦。
家有余粮、袋有银钱,农民们都要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和家人。
家里堂客辛苦一年,总得买点首饰水粉慰劳一下;家中小儿调皮可爱,多称几斤肉,补补身子;大丫头懂事又孝顺,该扯几尺花布头,好好打扮打扮,来年寻个好人家;老人家上了年岁,总是念叨的寿材是该置办了,寻副好桐木,找个好木匠,多刷几层生漆,圆老人家的心愿。
农民消费欲望和能力强盛,商人们自然笑得合不拢嘴。工厂提供海量的商品,农民工人们有钱有需求,商业自然繁华异常。
有钱有军队,如果不合理利用,朱顺明就是脑袋被驴踢了。
自从整合了岷王府,朱顺明就接过岷王走私私盐的路子,而且发扬光大,几乎垄断了从两淮往湖广的全部私盐。
朱顺明有水师军队,有钱有势,并且在湖广散货的价格不高,甚至比盐枭直接从两淮收购后运到湖广的价格更便宜,小私盐贩子们乐得在湖广进货。
在湖广进货完全没有风险,合理合法,甚至可以找镖局押运。朱顺明还鼓励盐枭将盐货贩运到临近的省份销售,提供一定的武装保护和返利。
盐枭是朱顺明政策最大的受益者,也是他忠实的拥护者,同时是朱顺明从经济上打击大明的先锋。
就连浏阳河上的花坊都有了秦淮河的几分影子,日夜游玩寻欢的人群烘托出乱世大治后的繁华。
朱顺明按田亩收税,最大的目的是将农民从沉重的税赋压力中释放出来。
拥有大量良田的地主官僚不纳税,沉重的税赋压在穷苦百姓身上,是崇祯年间农民不断造反、建奴得以入主中原的重要原因。
将农民从田税中释放出来,一来消除了暴乱的源头,二来培育了大量消费者,活跃了商品市场,三来是最好的政治口号,为以后进入其他地区埋下了政治伏笔。
朱顺明收取了农税、商税、消费税、特种营业税等,自然承担了朝廷的税赋和三饷。相对朱顺明近千万两的税收,朝廷几十万两的税赋三饷简直就是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