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盐粮之争四
朱顺明将粮店开到江都,粮价如此便宜,岂不是釜底抽薪,要了众粮商的老命?要知道,为了囤粮,不少商家甚至典卖家产换取现银,就为了大捞一把。
良好的服务、不断的宣传、口碑相传,不到一个时辰,大半个江都县城的人都知道了有这么一家低价敞开卖粮的粮店。
粮食就是生命。谁知道这家粮店能敞开供应多久?谁知道他们的价格会不会上涨?谁知道他们能不能顶住本地粮食的明招阴招?于是几万人拿着麻袋、箩筐,往万寿大街涌来。
朱顺明站在船头,看着越来越多群情汹涌的人群,不禁皱眉道:“李赟才为何不控制局面?再这样下去,弄成踩踏事件如何处理?如此多人混杂在一起,有人趁机煽动岂不坏事?不能高估商人的良心和底线。”
李赟才就是城步县城大地主李老倌的孙子,曾和闻秀才因为小妾温氏对簿公堂,一波三折后将闻秀才送入大狱,小妾温氏也幡然悔悟回心转意,安安心心同他过日子。
人群顿时沸腾。
奔走相告的、回家拿钱拿工具的、喜极而泣的、面若死灰的、不敢相信的……不一而足。
“我,我要买一石,不,一石五斗。”一个骨瘦嶙峋的高大汉子颤巍巍的递过麻袋和银子,深怕粮店不卖粮。
“好呢……”穿着统一制服的伙计麻利的撑开口袋,拿出量米的大斗。“看好了,足称的大斗,十足分量。有发现缺斤少两的,您回来砸了咱家的店铺。”
一石五斗,三百多斤。伙计回头道:“二狗,套上车,叫上一队人,给这位客官送回去。”
一场被人告上衙门的官司,最后的赢家居然是李赟才这个被告。官司下来,李家从与朱顺明不对付到坚决拥护,完成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李家为了同闻秀才争夺舆论权,曾组织大量文人、说书人大肆编排、宣传闻秀才的丑闻,一度成为城步县城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伙计们很麻利,熟练的将三袋大米扛上大车,七八个人手持兵刃的护卫随行,跟随战战兢兢的瘦高大汉回家。
除开拉车的伙计和护卫队员,另外有几个伙计拿着大把的宣传单逢人就分发,口中喊着“玖安粮行开张,大米敞开供应,只要三钱银子一斗。您没听错,三钱银子一斗,敞开供应,不限量。”
扬州本地粮商恶狠狠的盯着嚣张的伙计,若不是有彪悍的护卫队随行,这些伙计可能被当场斩杀了。这……不是要坑死扬州本地粮商吗?三两银子一石,扬州粮商进价都不止。
随着江南粮价的上涨,粮食产地的粮食价格同样水涨船高,跟着一路上扬,谷价从一两多暴涨到十几两。
商人们都买涨不买跌。就算谷价暴涨,相对江南米价而言仍有大把的赚头。因此江南粮商继续囤货,不断吃进湖广北部、江西等地的大米。就连安徽、山东的粮食都倒流到江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