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秘书的由来
“郭掌柜,我“聚宝“号欲购十面,可否?”
第一个想清楚的是“聚宝”号的苏掌柜,这家商铺专营奇珍异宝,商路铺开的很大,苏掌柜也不过是四川一地的大掌柜而已,但做主五万两的买卖不过小事耳。他相信就算总掌柜在此也会做出买的决定,说不定要的更多,以“聚宝”号多年经营的商路,绝没有砸在手里的可能,所以先进十面试试也在情理之中。
苏掌柜都开口了,那同样做珠宝贵重杂货的“德隆商行”赵掌柜就没道理不说话了。
“郭掌柜,我“德隆商行“进八面如何?”
这“德隆商行”主要是走的西域一线,虽跟“聚宝”号的经营范围相合有很多重叠的项目,但一个向南一个向西,市场分布就不同了,也就没有了竞争的问题。这种宝镜一旦运到中东地区,那根本就是天价一样的物品,利润不翻上几个滚,你好意思说自己做的是国际贸易么。
郭家开价五千两一面,确实高,但真不贵,值这个价,这本就只该高官显贵豪门大户使用的宝物,价低了像话嘛。
就是这架子怎么感觉这么别扭,怎么可以做的这么随便呢!
还好,郭家掌柜说了,这可以换,把镜子买回家去可以自己做一精美的架子换上,主要是郭家小门小户没有好木匠,只得如此,还请各位大当家的谅解。
这个说法倒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可,本该如此才对嘛。
当问到这种镜子的数量,郭老爷告诉大家,数量真不多,而且极其难以制造,具体情况不知,但据小儿说过,其工艺极度繁琐,光是原材的筛选就非常耗费人力时日,更别提那多达一百七十多道工序,耗时三月能一次出的成品不过七八面而已,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他几家“四海商行”“恒顺号”“祥福记”“鑫丰号”“盛德昌商行”等等,也跟着纷纷开始下单,少则四五面,多则十几面,就没有一家放空不要的。
实在是这宝镜太诱人了,看到了不买那实在不是一个大掌柜该犯的错误。
郭家地主公那更是笑烂了脸,“大丰”号开业头一天,成交宝镜四十七面,总合二十三万五千两银子。
郭地主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大腿都掐青了,自家几辈人努力积存下来的家产,还不如这么一会儿赚的多,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才存下三万多两银子,跟现在一比简直就是个笑话。
手里有钱了,郭达就想起了郭大路说的大胆进货的事情,也算回报一下各位商家大掌柜,反过来也对各家商行大力下单订货,一句话,有好货尽管送过来。
问及如今现货有多少,郭老爷回答,三年存货共五十六面,不过下月又可得七至十面了。
众掌柜闻言纷纷开始各自盘算,这种镜子没问题,确实是宝物级的东西,别听郭家掌柜说的那么玄乎,哪个卖东西的不说自家东西难得,但目前就只有他家才有的东西,那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且信之。
唯一的问题,这种镜子是否真是耗费三个月才能出一批,而且数量极少,要是量大出的速度又快,那这五千两的价就有待斟酌了。
但如若真如郭家掌柜所说那般,那自己下手慢了,可就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了。这种镜子运到江南海港,倒手间就是数千两的赚头,甚至万两以上出手都不是不可能,风险和利益同在,就看各家掌柜的怎么打算了。
郭老爷心里倒不急,只要这些掌柜的认可五千两这个价格,那一切都好说,这么精贵的东西不信就没有识货敢下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