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小地主 > 第三十五章 【臣不密则失身】

第三十五章 【臣不密则失身】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八月初三日,朝廷的《邸报》发布了一折消息,原文这里就不描述了,全是文言文,其意思就是朝廷要和关外的满清议和了,而且满清的皇太极已经给崇祯皇帝回信了,两个人已经背着大臣开始勾搭上了。从回信中可以看出,皇太极对于议和还是很有诚意的,但是对于崇祯的诚意很没有信心。一直以来,皇太极都以议和为话题,与明王朝不断周旋。在战与和之间纵横捭阖:议和是为了选择更有利的时机发动战争,而战争又是为了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促成双方的议和。

简单说,就是边打边谈,边谈边打。

努尔哈赤时期就一直希望明廷封其为王,以号令东北各少数民族。皇太极的实力虽然比努尔哈赤时大为增强,但一直希望同明保持友好,发展贸易。即使在攻明战争屡次胜利时,他在议和文书上也低明皇帝一字书写,并接受了明廷要其遵明正朔、取消“伪号”的要求,在尚未达成议和协议之时,不书天聪年号只写干支。当其羽翼已丰,多次攻入内地,明朝已无法招架之时,他仍然多次发布告示说,愿与明友好、议和。

皇太极还把征战中抢夺来的原明朝发给海西女真四部及蒙古诸部的敕书,就是贸易许可证,一直保存到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表明了他要与明朝发展贸易的愿望。由此可见,明清之间原本是存在着议和成功的可能性的。

当然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明朝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即承认后金(清)实体的存在,划出地区为其统治,封其为王。这虽然损害了明统治者的威望,但却可以平息战火,安定辽东,国家减轻困扰。而保持明朝“天朝大国”的地位不变。

不过,现在自己的姐夫把自己叫过来参与郭家的生意,那是不是说姐夫对这个侄儿也抱有一定的戒心?说不得这事情还有转机,且与他周旋周旋。

郭大路也在衡量严松的能力和品性,毕竟以后需要他经手的生意都是百万两银子这个级数的,人品靠不住,或者能力不足,那都是不行的,一旦出了问题就是大窟窿,损失倒无所谓,就怕出在关键时刻,自己分身乏术坏了大事。

一翻谈话之后,郭大路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严家也是地主家,只不过没郭家土地多,大概有一半的样子也是小地主,说来也巧,严家在严松这一辈也就只有姐弟两人,严氏嫁到了郭家,严家的一切都是严松的,不过,到郭大路这一辈,严家就多了,严松有三子一女,也就是说郭大路有三个表兄弟一个表妹。大表兄已经是秀才了,二表兄正在努力,三表弟和表妹才十四五岁。

总的来说,严松跟郭达水平差不多,为人处世思想能力都一个级别。小奸小滑不少,大奸大恶没有,主要是没那胆子,眼界高于普通人家,但跟几大商行掌柜一比远远不如。

郭大路就担心严松跟三家掌柜交货的时候嗨不住,那就只有提前把他震过一遍再说了。于是,郭大路亲自撬箱子扒货,把一件件的玻璃制品又摆在了桌子上...

而用款封王的作法,在明朝并不是没有先例的。所以崇祯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整着急了的时候就想起这茬来了。两人密议之后就派密使马绍愉到沈阳找皇太极寻求议和的可能。

皇太极的成熟与稳健,也促使他思考问题比群臣更深一层,比崇祯皇帝高出一筹。皇太极感到,目前内部的稳定局面是因为有明朝这一大敌才形成的,一旦失去这一大敌,清廷内部的稳定和谐将会随之瓦解。只有在取得一些胜利之后,加强内部的整顿和对周边势力的驯服,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农历五月,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尽管崇祯皇帝不伦不类的“议和信”让他看了很不爽,皇太极还是委曲求全,热情地接待了马绍愉等来使,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磋商后,农历六月三日,在马绍愉等人离开盛京时,皇太极派官员将他们送到十五里之外设宴饯别,并命军士将使团护送到明朝控制的连山境内。

严松被震惊的感受就不说了,反正一直到三家掌柜来交接货完毕,用各自带来的货抵消了上次的欠条,又各自给郭大路打下了三张价值一百多万两的新一批货的欠条,整个过程严松都没能说出一句囫囵话来。

交易结束,送走三家掌柜以后,郭大路才转头跟严松推心置腹的进行了一次深谈,并对这个便宜舅舅提出了若干希望,最后把那三张价值一百多万两银子的欠条交给严松,表示以后这个生意上的事就完全交给他了。

还没有完全回过神的严松,又继续傻了,咋滴?这么大的生意就交给我来做了?你说你的心怎么就这么大!你就不怕我...

好吧,我不会,也不敢,现在严松的心里已经把郭大路惊为天人,郭家之前是个啥情况他自然是相当的清楚,那么,现在郭家的变化就一定是这个侄儿带来的,没有其他可能,这还不能叫人震惊害怕吗?话说,又有什么好害怕的,自己抱紧郭家的大腿,那严家以后还愁个啥!

就在郭大路调教自己便宜舅舅的时候,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