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命令下达后,各部队分头展开行动。
部队装备严重不足。杨得志由延安重返冀鲁豫后,原准备轻装精兵,进军东北,故把原有的迫击炮、重机枪和一部分轻武器移交给了兄弟部队,现在猛然间接到参加平汉战役的命令,仅有的装备,面对半美械化的国民党军队,其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另一困难是,敌我兵力悬殊。主要面对的敌3个军中,鲁崇义的30军装备精良;马法五的40军可以打近战,还能拚手榴弹,这在国民党军队中是不多见的;高树勋的新8军战斗力也不弱。
再则,时值10月,田野里可利用的隐蔽物极少,漳河两岸又是一马平川,多系沙土地质,构筑工事极难。没有相应的工事,要想在大平原上阻击这么多装备精良的敌人,意味着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
刘、邓及中央是下了死命令的,必须有效地迟滞敌人进攻,杨得志知道,这必将是一场苦战、恶战。
正当杨得志积极筹划抗击北犯之敌时,敌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指挥第一梯队杀奔而来。
另外,我军东西有纵深的根据地和广大人民的支援,可以利用滏阳河、漳河间的横幅地带向敌人实施钳形攻击。这样,或许能顶上一阵子。
这一想法,与邓小平不谋而合。
邓小平立即对作战科长命令道:“按刘司令的意思发报,命杨得志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顶住。”
紧接着,刘、邓又对平汉战役的实施,作了一系列部署。
同时,为使作战便于统一指挥,经中央军委同意,刘、邓命令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4个军区部队主力,依次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2、第3、第4纵队。杨得志任第1纵队司令员,苏振华为政治委员。
10月14日,该部从新乡出发,大摇大摆,浩浩荡荡,前进中未遇我主力,速度极快。
10月20日,敌军先头部队北渡漳河,占领邺镇、丰乐镇等处,掩护架桥。
站在漳河岸边,马法五以胜利者的姿态,得意地笑了。
邯郸南边的小堤村,1纵作战会议正在进行。
杨得志决定:派出小部分部队以奔袭的方式,出其不意地袭击敌先头部队,以减缓敌人前进的速度。掩护大部队赶至邯郸以南的屯庄、崔曲、小堤等地构筑工事,组织防御。
平汉路的敌情,惊动了党中央,惊动了毛泽东。
10月17日,毛泽东专门致电刘、邓。电文中说:“……必须集中太行和冀鲁豫全力,争取平汉战役的胜利。即将到来的新的平汉战役,是为着反对国民党主要力量的进攻,为着争取和平局面的实现。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大。”
平汉战役能否成功,关键是看杨得志和他的1纵,看杨得志能否实施有力的阻击,以等待兄弟部队赶到聚而歼之。
这一点,身为1纵司令员的杨得志是十分清楚的。
杨得志自从参加红军以来,可谓身经百战,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感到如此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