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打张家口,既可切断敌西逃之路,又可调出北平向张家口增援之敌,同时,将敌注意力吸引到西面,又能掩护我东北野战军隐蔽入关。真可谓一石三鸟,一箭双雕。
决心已定,毛泽东命第3兵团必须于11月25日由现地出发,以6天时间(愈快愈好)到达张家口附近,以抓住张家口之敌不使往东逃掉为原则。并特别强调,抓住。包围敌人之后,不要攻击,以吸引北平之敌西援,然后协同第2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把傅作义主力分割包围于平绥线上。
11月29日夜,随着一阵猛烈的炮火,第3兵团包围张家口的战斗打响了,并迅速形成对张家口的包围态势。平津战役的帷幕从此拉开。
正如毛泽东所料,傅作义非常害怕失去张家口,急急忙忙令驻丰台的第35军两个师和驻怀来的第104军第258师分别乘火车、汽车增援张家口;同时,将第104军主力和第16军分别西移至怀来、昌平、南口地区,以确保平张路畅通,留有后路。
见傅作义将博系军几乎全部调动于平绥线上,毛泽东不禁喜上眉梢。特别是调其第35军远离北平,这正是毛泽东和其他统帅们所期望的。
然而,此时的华北我军,第1兵团在围困太原;第2兵团自粉碎傅作义突袭石家庄阴谋后,在河北曲阳地区休整,准备开赴太原参加会战;第3兵团远在归绥。
倘若此时傅作义开始动作,我军将无力阻止。
为了“留住”傅作义,使我军有足够的时间部署平津战役,毛泽东以伟大战略家的气魄和雄才大略,毅然作出如下决定:
1.第3兵团撤回归绥,回师张家口,以防傅作义率嫡系西撤;
2.缓攻太原,以免过早攻克,使傅作义感到孤立;
第35军是傅作义亲手培植并靠其走官运的基本力量。可以说,35军是傅作义的“命根子”,没有35军,也就没有傅作义的今天。因此,抓住了35军,就抓住了傅作义,抓住了整个傅系。抓住傅系,也就拖住了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所以,消灭第35军,是平津战役中的关键一仗。
当第35军到达张家口后,毛泽东立即亲拟电稿,命令第3兵团“筑工围好,不使敌跑掉。”
同时,命令东北先遣兵团急进,包围怀来、南口之敌,隔断北平与怀来间联系,击退北平增援之敌。
3.令东北野战军迅速隐蔽入关;
4.派人与傅作义联系,稳住他。
毛泽东给傅作义开出的这一“药方”,可谓用心良苦。傅作义倒也“领情”,误认为我华北兵力不足,我东北部队一时不能入关,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决策进退问题。
自然,-“留住”傅作义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吃掉它”。如何“吃”,毛泽东早已开出处方,叫做“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从那儿“吃”起?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位于北平西的平绥路张家口。平绥路是傅作义嫡系逃往绥远的惟一通道,张家口又是傅作义的重要军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