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那么,我方对此是否有所准备?
至少从目前所接到的命令,尚未看到打敌增援的安排。
郑维山想到:一旦敌第104军、第35军两军会合,将对整个战局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据于上述分析判断,郑维山在途经矾山堡地区时派出侦察分队,并特意交待,沿洋河南岸向东侦察,一有情况,及时报告。
这就是郑维山的过人之处。
“军委已严令责备我们到达太迟,致敌35军得以东突,影响整个作战计划。现要我们确实包围着敌35军于现在地区,并隔绝与怀来的联系。如果跑掉,由我们负责。我们已对军委负了责任。因此,我们亦要求你们严格而确实地执行我们的一切命令,谁要因疏忽或不坚决而放走敌人,是一定要追究责任的。”
兵团的命令是明确而严厉的,这是郑维山自15岁参加革命以来,所见到的措辞如此严厉的为数不多的电文之一。军令如山倒,郑维山感到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
恰在这时,郑维山接到他先机派出的侦察小分队的第二次报告。报告说发现敌人大股部队沿洋河北岸乡村土路向西运动。
郑维山一听,内心一紧,脸色更加严峻。
原来,郑维山在往新保安的开进途中,惯于独立思考的他和往常一样,随着马蹄声响,大脑急速地转动起来。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他,大战在即。不是吗?傅作义的第35军刚到张家口,却又急忙撤回北平;我方呢,电报一封接一封,命令一个接一个,火急火燎的,一个劲地催人快走,快到位。这说明双方最高统帅层都在作部署、调整。这意味着我军要对傅作义,对北平动手了!
聂荣臻曾给郑维山一个评语,说他作战“心细如绣花”,果然名不虚传。
现在侦察分队的第二次报告,再次证实了他的判断,敌104军前来接应第35军,且已相距不远。
其实,早在上午,郑维山接到过侦察分队的报告,说沙城以西地区有零星枪声,郑维山就初步判定可能是敌104军开始行动了。郑维山打电话问防守在新保安城东的4纵:你们4纵在沙城地区有没有部队?回答是:没有,我们的任务是阻止35军东逃。显然,4纵对傅作义的援军毫无防备。而一旦打起来,面临腹背受敌的是4纵,而不是他位于新保安城西侧的3纵。
郑维山拿起电话,想把自己的判断和掌握的情况报告结兵团。
可惜,有线尚未沟通,无线信号极差,也无法联络。
傅作义的35军,可以说是郑维山的3纵的老对头了。郑维山也清楚35军在傅作义心中的分量。
那么,当35军回撤受阻时,傅作义会不会派兵接应或支援呢?
想到傅作义老谋深算、隐蔽不外露的个性,想到傅作义惯用的突然偷袭手段,郑维山马上作出判断:这种可能性极大。
那么,傅作义会派哪支部队去接应呢?
会不会派张家口的第105军由西往东前去支援?不太可能。即使有,也会遭到我军第3兵团的阻击,东援没有成功的可能。那么,很有可能的是,傅作义命位于怀来的第104军西出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