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陈泰钧对飞鸿的解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觉得飞鸿的身手不凡,手臂也一定与众不同,拉过来一看,果然也是坚实如铁。他边看边点头赞叹说:“您之所以能在武林中享有盛名,原来也来之不易啊!”
宾主谈得很投机,双方喝酒也喝得很开心,末了,飞鸿与陈泰钧高兴而别。
与飞鸿分别之后,陈泰钧对飞鸿的武艺武德铭记于心,赞赏之余觉得像这样一个人才,不把他的本领发挥出来为国家所用,实在太可惜。所以他写了封信给记名提督吴全美,极力推荐飞鸿。
记名提督吴全美,也是清军中的名将。中法战争期间,他在广东的清军任头领。其实,吴全美早在此前,因和向荣一起进攻太平天国就已在清军中出名。1854年春,他与总兵叶长春率水师与太平军水师决战于镇江,双方死伤惨重,吴全美也因此一战成名,深得清廷重任。
1882年,清政府听从吏部补主事唐景崧的建议,作出暗助刘永福抗法的决策。同时下谕令云南筹兵布防,以便与广西边防军遥相响应。这年8月,西线清军以“剿办土匪”的名义越过边境进入越南。清廷同时密谕广东各兵轮流进行整顿,而由吴全美统领,赴到北部湾廉州、琼州一带操防,并不时驶往越南洋面,刺探确切消息。中法战争正式爆发后,吴全美被授予记名提督,负责广东沿海的防卫。
在一旁观战的,大多不是习武的人。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他们只见飞鸿、陈泰钧二人在场上打来打去,似乎彼此不分胜负。这里面的门道,他们是一个人也没看出来。陈泰钧则不同,他武功不错,修行也深,对飞鸿施救,只有他心知肚明。
陈泰钧意识到,飞鸿的武艺确实比自己高出一筹,这位武师不但武艺高强,还能顾全自己的面子,可见他的武德修养也不错。想到这些,他对飞鸿心悦诚服。
陈泰钧发自内心地赞扬飞鸿说:“您的绝技确实名不虚传,今天使我受益匪浅呀!不打不相识,我陈泰钧就愿意交你这样的朋友。今天我请客,大家好好叙一叙。希望黄师傅赏脸。”
第三部分军中教头(4)
看得出来陈泰钧是诚心实意的,既然如此,飞鸿“盛情难却”之下只有留下来。
吴全美到广东任职,转眼就过去了两年多,1885年4月,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中法新约》),中法战争宣告结束。吴全美继续留在广东任职,他在军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收到提督陈泰钧的推荐信,吴全美会意地笑了笑,心想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吴全美早已倾慕飞鸿的武技,知道他在武林的盛名,本来就有启用飞鸿之意。现在一拍即合,他当即让人将飞鸿请到他的府上。
听说记名提督吴全美“有请”,飞鸿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又不好不去,所以心里像悬着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及至见了吴全美,见他面带笑容,这才放下一半的心。
吴全美说:“黄飞鸿,知道我叫你来干什么吗?”飞鸿答:“小人不知道,请大人明告。”吴全美说:“陈提督陈大人向我推荐你,我想聘请你为军中技击教练,不知你意下如何?”
于是陈泰钧备了一桌酒菜,与飞鸿高高兴兴地开怀而饮。酒过一巡,陈泰钧委婉地想问飞鸿破解他手段的方法。因为还有其他人在座,飞鸿怕说出来暴露了陈落败的事实,因而不想说,就用眼睛向陈示意。陈泰钧立即明白过来,把酒杯一举:“来来来,大家再干一杯!”
等其他客人吃完走了以后,陈泰钧将飞鸿留下来,两人继续未完的话题。武林人士相聚,自然还是三句不离本行。飞鸿说:“提督大人的两臂坚实如铁,一定是小时候就苦练功夫,平时又坚持苦练的结果。然而,恕飞鸿直言,现在的练武习拳者,学得种类多却不追求深妙的东西,一味致力于练习硬功与力量,只求获得坚实如铁的美名。”
陈泰钧认真地听飞鸿说着。飞鸿喝了一口茶,继续往下说:“依小人的愚见,即使能将自己某些部位锻炼得坚实如铁,而缺乏奇妙的变化,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而且天长日久形成习惯,很难改变。这种人出手总是过于僵硬,过于刚。刚为柔所克,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常理。以刚才我俩的较量而言,我的手刚攻进,大人立即就用全力来对付,这种手法虽然是以横制直,但却对步马毫无防备。所以我的手虽然被您所展而不得脱,但却摸到大人的打法是全用于手上,不顾及庄步,这样一来为我偷袭您的下路留有余地。”
“言之有理,言之有理。”
飞鸿接着说:“我的打法很简单,先抽回被展之手,消解被动局面,然后借此作掩护,在你不留意时将腿偷进你的马步内。做到这一点您基本上就要被打败,更何况我用了上扳下弹的办法。从这一点来说,大人手臂力虽大,却又怎么能不被我抓住可乘之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