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满城尽带黄金甲 > 第21章

第21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十队信使无一例外地进入了茫茫大漠,奔向不同的方向,各自面临九死一生的考验。这是一群舍生忘死的英雄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其中的九队,要么死在了吐蕃军的追击下,要么迷失了方向,被埋在了无情冷酷的大漠中。只有向东北方向进发的那支队伍,由敦煌高僧悟真率领,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到达了唐军要塞天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天德军防御使李丕惊讶感动于这群近乎从天而降的使者,立即以最大的热情护送他们前往长安。在李丕的协助下,悟真等人于大中四年(850年)正月抵达了长安。这时候,离张义潮在沙州起事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

这支满身尘土的信使队伍感动了所有的长安人,长安官民争相涌上大街,用真诚的欢呼来迎接这些来自远方的英雄。

张义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来的西域豪杰。张义潮,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张氏世为州将,是沙州的大族。父张谦逸祖籍南阳,在唐朝官至工部尚书。张义潮兄名张义潭,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淮深的父亲。张义潮有姐张媚媚,后出家为尼,法名了空。今敦煌莫高窟156号窟供养人像第四身比丘尼像,就是张媚媚。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517Z.cOm]

万里烽火灭的张义潮(2)

张义潮出生之时,沙州已经被吐蕃统治多年。由于亲身经历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张义潮在青少年时代便胸怀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他十分崇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被宦官边令诚陷害身死的著名将领封常清,曾亲笔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闻》。

唐朝廷收复三州七关后不久,吐蕃尚恐热率五千骑兵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尚恐热的暴虐行径,不但令河西民众愤慨,就连他的部下也怨望不平,“皆欲图之”。这时候,张义潮已经开始暗中结交豪杰,密谋起事。

大中二年(848年),张义潮见时机成熟,率众在沙州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他率部众披甲执锐,与吐蕃军在城内展开激战。城中的汉人纷纷响应,人人争相与吐蕃军拼命。吐蕃军在沙州城中军力本来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难以抵挡,于是仓皇逃出沙州。

此时,“春风不度玉门关”已经将近七十年,河西的事情唐朝廷均一无所知。张义潮完全可以据地称王,雄霸一方。然而,张义潮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后,立即派遣使者,赴京师长安向唐朝廷报捷。由此可见,张义潮确实胸怀归唐之心,并非贪图个人权势。

沙州和长安之间相隔千里,中间当道的凉州等地仍然被吐蕃控制,可以说,通往唐朝的道路根本就不通。为了确保消息送到长安,张义潮一共派出了十队信使,每队信使都带着相同的文书。信使们将经由不同方向的沙漠,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后,再向长安进发。

这是一个相当悲壮的故事,其曲折动人之处不亚于任何一部传奇。信使们与张义潮等沙州军民道别后,英勇地踏上了艰难行程。他们非常清楚,他们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到达目的地,而绝大部分人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仍然义无反顾,没有一个人回头。

信使中不少人是僧侣,其中就有敦煌高僧悟真。这主要是考虑到佛教在西域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由僧侣来送信,更利于掩护。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