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南京大屠杀之铁证 > 第27章

第27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金陵大学贝茨(亦译贝德士)博士曾就南京城内大屠杀的情况,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他有一段证词说:

日本军入城后,在我家附近的路边,到处都是被枪杀的老百姓的尸体。这种残暴行为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没有人能讲得出它的全部情况。我们尽可能地在安全地带及其附近地方作调查。斯迈思教授和我作了各种调查观察,结果得出了结论是:在我们确切知道的范围内,城内有一万二千个男女包括儿童在内的非战斗人员遭到杀害。

除此之外,在市区内还有许多人被杀,但我们无法统计这些被杀者的数字。在市区外,也有相当多的人被杀。全然不包括遭屠杀的几万名中国士兵或曾经是中国士兵的男子。(辩证一二三四。《远东国际军事审判速记记录》[以下简称《记录》第三十六号])

贝茨和斯迈思只能就他们所知道的范围如实地向法庭作证,当然不是对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全部评估。洞富雄先生说:“贝茨和斯迈思两教授得出结论说:仅就他们所知道的范围内,城内有12,000个包括男女、儿童在内的非战斗人员遭到杀害。不言而喻,他们是无辜遭杀害的,其中还有一些市民由于有便衣兵的嫌疑而遭杀害。然而,南京市民或在搜便衣兵中受到牵连而遭集体杀害,或被一个个日本兵用来血祭,其数目无论如何也不会是12,000个这个小数目。(《大屠杀》第33页)

洞先生分析的很中肯,其原因他们受到日军恐怖威胁,行动上受到限制,只能就其所知在法庭上作证。

在这个农家保存的相册里,还发现三张名片大小的黑白照片,其中一张:在看上去似乎是住房的建筑物前,有12个刚刚砍下的头滚落一地,中间一个好象是个女人的头;另两张照片是妇女和老人的尸体。《朝日新闻》说,照片没有标明是在南京城,但这个士兵曾悄悄地对他的家属讲过:“这是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有资料表明,第23联队不属于第18师团而属于第6师团之误。该联队凶恶蛮横,曾在牛岛少将指挥下参与会攻雨花台阵地和中华门西南角的城墙,并于12月13日侵入南京城里,负责水西门以南城墙内外西侧的“扫荡”。有关这一地区23联队屠杀中国军民的情景将在有关章节论述。

日本军攻占南京是遵照华中方面军的命令而行动的。因此,屠杀中国军民没有长官的命令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造成大屠杀的严重后果。我们先来看看攻陷南京时日军指挥官对处理俘虏和一般市民的指导思想。

1984年12月《历史与人物》增刊号发表了会攻南京的日军侵略军第10军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日记。该日记在1937年12月13日那天这样写道:

“大体上我们没有留俘虏的打算,当逐一予以收拾。”“仅佐佐木部队即解决了俘虏一万五千名,守备太平门的第一中队长解决了一千三百名,还有七八千名集结在仙鹤门附近,陆续前来投降。”“要处理这七八千人,必须有相当大的壕沟,实在难寻觅。另一个办法是打算把这些人分成一百二百,引至适当地方下手。”

中岛于12月21日奉命担任南京地区警备司令官,其他各师团随即撤离南京。但是该师团继前九天的大屠杀后继续进行搜杀散兵和可疑的市民。1938年元旦,日本陆军省获知南京大屠杀的报告,曾派人事局长阿南前往南京了解情况。身任南京警备司令官的中岛竟对阿南放肆地说:

“中国人不论多少,统统杀掉。”

可见,南京大屠杀来自侵华日军指挥官的指导思想。这个问题我将在《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下毒手》中详述。

南京失陷前,第三国留在南京的外侨记者、教授、传教士等人出于人道主义,仿效上海收容难民的做法,在南京城里设立了难民区。由德国的雷伯(或译拉贝)为首和美国的史密斯.梅奇等27人组成国际委员会,负责收容难民和救济工作。该委员会自动划定难民区的界线为:南起汉中路,东起中山路,北迄山西路,西迄西康路。界内有3.86平方公里,分设金陵大学、金陵文理学院、南京神学院、南京法学院、德国俱乐部、国民党最高法院、无锡同乡会等25个收容所,估计可容纳25万多难民。该委员会在日军侵占南京后,当即向重返南京的日本驻华大使馆呈文,要求对难民区进行保护。但华中方面军渺视国际法,未予以承认,并派武装进入难民区抓人、强奸、抢掠,无所不为,使得安全区反而成为日军搜杀俘虏和市民的重点攻击区。

留在南京的外侨一般都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道德修养。他们尊重他人的人格,厌恶战争,主张人道。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说他们持有反战思想而无反日情绪比较恰当。看到日军侵入南京后的暴行,他们曾出面为保护难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主张公道的愿望一次次被日军否定后,他们对日本军不满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不过,直到此时他们也未见得反日。但可肯定,他们对日军暴行评价是实事求是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