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10军第6师团的随军摄影记者在该师团司令部里看到一份传达文件,内容是:“不容许共产主义的暴虐,为粉碎共匪的猖獗活动,农民,工人自不待言,直到妇女儿童皆应杀戮之。”(《太平洋战争文献,最前线情况异常》)该师团在向昆山进攻时又接到命令说:“不论妇女儿童,凡中国人一概都杀,房屋全部放火焚烧。”洞富雄先生深入研究了所有资料后认为:“上海派遣军或第10军,或双方发出了如此残酷的命令,那是千真万确的。”
1937年7月7日,日军采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挑起了“芦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灭亡中国的野心到此暴露无疑,也是它自己走向灭亡的开始。
我们清楚地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后,不断地扩充军备,目标对准外国的领海、领土,侵占朝鲜,吞并台湾,奴役殖民地人民,掠夺殖民地的财富,用以充实日本国财力和军备。日本是个领土有限、国土散落、资源不全、市场狭小、与外界交往条件有限的岛国,历来把发展放眼在国外。朝鲜、台湾和东北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后,日本就想尽快吞并下人口众多而又向来团结对外的中国。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固有的本性。日军残酷暴戾的根源又在于帝国的殖民政策。这一点,已由日军在我国各地所作所为为所证明。
第四部分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下毒手第45节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下毒手(2)(图)
1937年12月17日,日军在南京国民政府门前举行“入城式”。
第二,南京大屠杀来自把中国人民统统都当作敌人的指导思想。
日本侵略者自己完全明白,它和被侵略的中国人民是水火不能容的敌对关系。“八一三”事变后,上海人民英勇抗日。当战场上出现胶着状态时,松井坦率地认为所有中国人都是皇军的敌人,说道:“中国官民对我无不同仇敌忾,直接间接采取诸多不利我军行动,乃至妇女儿童自动成为义勇军之一员,或担负密侦任务。”这种军民不分的指导思想,是后来造成南京大屠杀的原因之一。
松井是抱着“膺惩”中国的目的而率军来到中国。在攻陷南京前,松井限令唐生智24小时内开城门投降,否则日本军决不宽恕,“南京势必难免战祸,而千载之文化,将化为灰烬十年之经营,亦将全成为泡影”。可以认为此是松井对异国人民和文化仇视的反映,更是南京大屠杀宣言书的明确的写照。果真,松井说到做到,陷城后便把南京市民当作战斗对象进行攻击。
日本侵略军基于非正义,一经踏上中国领土,心理上就非常胆怯,时时刻刻都担心遭到中国人的袭击,处处都担心落入陷阱。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在杭州湾登陆后便深有感受,时时处处都疑神疑鬼,认为在支那“山川草木都是敌人”。在这种把中国人不论男女老少都看成是敌人的思想指导下就导致以烧杀淫掠为主要手段的罪行。据统计,登陆后的日军在金山卫乡屠杀当地平民1050人,仅在山阳一带,日军就杀害无辜农民351人,烧毁房屋4,177间,抢杀耕牛708头,5,300多亩水稻和大量棉花田被烧成灰烬。属于第10军的6师团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平民最多,也是出于指挥官极端错误的反动思想。
屠杀俘虏是国际法所不允许的,日本也是《战时俘虏待遇公约》的签字国。然而,日本军部在侵华战争一开始时就作出决定,不受《战时俘虏待遇公约》的约束。
日本军部为了冲破国际法的约束而绞尽脑汁,先在战争程序和文字上大做文章,强调对中国是不宣而战,可以冲破国际法这一现有的程序。有充分证据表明,这不仅是军部中央的想法,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天皇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