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古兴数落她,“你那眼光只知道面缸米柜,咱是生意人,就得想着赚钱,不想着赚钱叫嘛生意人呢,古联升的字号不能砸在我的手里边。”这个时候,两人各想各的事,怎么说他跟崔氏也说不到一块去。
燕子还真没有夸大其词,这些日子那公馆里的英豪焦头烂额,整天被各分局的火头军围着要粮要钱,一天到晚乱哄哄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粮食怎么做饭!”“米店面铺都让人家占了,我们活该饿死!”“再不拔给粮食,我这个差不当了!”
吵闹声惊动了欧阳亮,火冒三丈地从楼上下来,“都给我滚,乱嚷嚷就能弄来粮食,你们先回去自己想想办法,再熬几天。我跟总务处长正在想辙。英豪,把他们全都轰出去,你上来一下。”石头把火头军们轰赶出楼。
等英豪上了楼,欧阳亮又探下身子,招呼石头,“石头,赶紧坐我的车,把你爹给我请来。”
日本鬼子占据天津期间,古联升都没因为吃喝犯愁,想不到中央军来了,粮米却难倒了内当家的。崔氏唉声叹气地从外面进来,把面口袋使劲扔到八仙桌子上,“一上午差点打破脑袋,也没抢到一颗米粒。当兵的堵着粮行的门,老百姓根本靠不了前。”
古兴漫不经心地安慰她,“别着急,眼下还轮不到咱们家断火绝粮揭不开锅,咱抖抖面口袋,也能对付几天,实在不行套上车还能从老家拉去呢,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过惯了富裕日子,崔氏恨不能嘛东西都得有存性,面缸米柜从来都是满满的,最近这些日子,过一天米面就少十几斤,她就慌神了,“大人好说,可以省着点,孩子正是长个儿的时候,没点正经粮食哪行啊。”
古兴在过日子方面跟古典不大一样,这大概跟他在城市生活有关,古典讲究大囤满小囤流,有个风吹草动先抓挠粮食。古兴则认为只要有钱,大天津没有买不来的东西,买卖人存金子存货,没听说哪个买卖家建个粮仓的。建粮仓那是粮商的事,只要有钱,不管哪儿的粮仓就是自家的,因此对于崔氏的忧虑不以为然,“石头穿着二尺半,跟着专员当兵,能饿肚子?剩下燕子一个闺女,每人少吃一口都有了。”
说到燕子,燕子就来了,真是女大十八变,燕子已经是个大闺女了,打扮的像个洋学生。干嘛像啊,人家本来就是中学生了!背着书包闯进门,进来就揭锅盖,看见只有一个菜团子,嘟囔开了,“就给我留了一个呀?”
石头没听明白,“叫我爹?上这儿来!”
欧阳亮没好气的,“少废话,叫你请,你就快去。”
石头赶紧立正,“是!”赶紧接古兴去了。
英豪推开隔断,把欧阳亮让进里间,这是他俩研究私密事的地界,“欧阳兄,看样子您已有锦囊妙计,可解燃眉之急了。”
欧阳亮愁眉不展的,“别人饿死咱管不着,咱得管自己的肚子别饿着,上千号弟兄那可是咱的本钱,眼下不能因为粮食让弟兄们跟咱动了家伙。
崔氏把菜团子拿出来递给她,“一家子谁都没吃,专给你留的。”古兴不乐意崔氏这样,“那不是还有米面吗,至于这样勒着吗!我就不信政府不想办法,总这么让大天津闹饥荒?过些日子粮店就不会这么多人了。燕子正是窜个的时候,一个菜团子哪能吃饱了,干脆找你豪叔去。他是总务处长,专管吃喝的,找他吃顿饱饭去。”
没想到燕子告诉他一个沮丧的消息,“我早去过了,他那儿也是光有钱买不来粮,连我哥每顿都吃半饱。”这下古兴没话说了,念开了顺口溜:“这真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糟秧;等国军盼国军,国军来了更糟心。”燕子高兴地拍手叫好:“哎呀,你老太哏儿啦,爹也会这顺口溜,老师还说这反映民心呢。”
崔氏接过话茬来,“满大街的人都这么说,你爹还学不会?这么大天津卫没粮食怎么行啊,干脆过几天,我带燕子回老家,省得在这儿饿肚子。”
古兴买卖人的脑筋又转开了,“嘿,还别说,这倒是件好事。要是这个节骨眼儿上,从冀中捣腾些粮食过来准能赚大钱。”
崔氏不懂得古兴所想,她只关注眼前的面缸米柜,“你一天到晚掉钱眼里了,就想着钱,你快想办法弄点粮米吧,眼见着面缸就见底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