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11月12日是德国“国耻日”(1918年停战纪念日)的后一天。
希特勒在争取选票和赞成票时说:“我们一定要使这一天在我国历史上成为得救的一天——历史将这样记载:在11月11日,德国人民正式丧失它的荣誉,而在15年后的11月12日,德国人民又恢复了它的荣誉。”
投票前夕,兴登堡总统也发表广播讲话,表示支持希特勒。
11月12日投票结果是:合格选民有96%参加了投票,其中有95%赞成德国退出裁军谈判,92%赞成前国会提出的几乎是清一色纳粹党籍的国会新议员候选人。
希特勒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但这篇演说中有一个警告:“德国要求同所有国家享有同等待遇,特别是在军备方面。
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国将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认为,从希特勒的演说来看,他是“讲道理”的,他的“平等待遇”的要求也是“合理”的。
但是在裁军会议上,多数协约国主张在8年之后才肯降低军备达到与德国“平等”的水平。
希特勒恼火了。
在公民投票和选举后的第三天,希特勒邀见波兰新任驻德国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
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说,德、波双方同意“用直接谈判的手段来解决两国共同有关的问题,并且为了巩固欧洲和平,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使用武力”。
1934年1月26日,德国又与波兰签订了为期15年的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本来想以与波兰签订和约来树立他“热爱和平”和“实行睦邻政策”的形象,但他支持的纳粹党徒暗杀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的行动却险些使他栽了跟头。
1934年7月25日,纳粹党卫队第89旗的154名队员身着奥地利陆军服闯入奥地利联邦总理府,开枪击中陶尔斐斯的喉部。
他本来是想扩充军备而不是裁减军备,正想找个借口摆脱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的羁绊,协约国的意见正好给了他口实。
1933年10月14日,他突然宣布,由于大国在日内瓦不肯给德国以“和平待遇”,德国立即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同时,他宣布解散国会重新举行大选,并将他退出裁军会议的决定付诸全国公民投票解决。
他还命令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向军队发出秘密指示:如果国际联盟采取制裁行动,军队要进行武装抵抗。
1933年11月12日,德国国会议员选举和全国公民投票同时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