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张伯伦一反前任首相不多过问外交事务的作风,亲自包揽外交大权,独断专行,从不尊重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的意见。组阁后,张伯伦找艾登讨论英国外交政策问题。艾登分析了欧洲的形势,认为:“德国是欧洲和平的最大威胁。它正在迅速发展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和空军已远远超过了英国。因此,应十分警惕德国的侵略扩张阴谋。英国必须做出强硬姿态。”张伯伦不赞成艾登的观点,说:“德国重新武装是由于凡尔赛和约中有关领土的不公正条款造成的。只有根本修改这些条款,才能保障欧洲和平。我们应当承认德国有权通过自决原则解决奥地利、苏台德区、默麦尔和但泽等问题。我希望与德国的领导人建立紧密的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想法。”艾登说:“相信纳粹那是很危险的。他们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根本不讲信义。”这次讨论,张伯伦与艾登弄得很僵。从此张伯伦产生了撤换外交大臣的想法。
张伯伦通过看英国驻德国大使尼维尔·汉德逊发回的外交电报,发现汉德逊的意见与自己的见解很吻合。因此,他越过外交大臣,让汉德逊试探邀请德国外长牛赖特访英,但被牛赖特婉拒了。
不久,德国采取了主动行动:戈林作为“国防狩猎展览会”主办人,邀请英国训练捕狐猎犬能手、枢密院院长哈里法克斯以私人身份前往柏林参加11月中旬举行的展览会。戈林是听了汉德逊的介绍才决定向哈里法克斯发出邀请的。汉德逊说:“哈里法克斯对德国很友好,比艾登更好说话。张伯伦首相对他比对艾登更信任。”当时,戈林知道希特勒也有意与英国显要建立个人联系,便同意向哈里法克斯发出邀请。随后,戈林赶到伯希特斯加登别墅,向正在休假的希特勒汇报这件事,并询问希特勒想不想接见哈里法克斯。希特勒欣然同意接见,但不愿中断休假赶回柏林接见一个非官方外宾。
张伯伦得悉德国主动邀请哈里法克斯前往访问,感到很高兴。艾登却有异议。他认为,哈里法克斯的访问虽然是私人性质的和非正式的,但他的官职是枢密院院长。这可能引起德国的奢望,而给法国带来不安。而且,希特勒不在首都柏林而在外地私人别墅会见英国的使节,这也有损英国的尊严。张伯伦认为艾登太多虑了,并且对艾登重视“外交上的繁文缛节”很不耐烦。他决定让哈里法克斯应邀访德,授权他去伯希特斯加登会见希特勒,并期望这次访问作为他推行绥靖政策的第一步能够获得成功。
19.元凶摘下假面(4)
---------------
陆军将领们高兴了,以为抓住这件事不仅可为总司令弗立契昭雪,而且可以严厉打击无法无天的希姆莱,同时也可以打击希特勒。如果希特勒死保陷害无辜的希姆莱,陆军对希特勒采取行动就有理由了。
但是没等陆军军官团部署好,机智狡猾的希特勒就采取行动控制了军队的最高统帅权。
1938年2月4日,希特勒召集内阁会议,宣布:他作为国家元首,亲自掌握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权,并宣布改组武装部队指挥机构:将国防部改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下设陆、海、空三军司令部,希特勒自任最高统帅,他下面的参谋长叫“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由善于投机拍马的凯特尔担任。
勃洛姆堡曾建议由戈林接替他的国防部长职务。希特勒了解这个老部下是个权力欲很大的人,由他掌握军权,自己的元首地位会不稳固。因此,希特勒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戈林对搬掉勃洛姆堡这块绊脚石是有功的。希特勒知道戈林十分想得到军队的最高领导权;他不想让戈林的自尊心受到深重的伤害,所以授予戈林元帅军衔。
希特勒经过认真挑选,选中了瓦尔特·冯·勃劳希契将军出任陆军司令。勃劳希契在陆军中名声颇好,但又有软弱恭顺的一面,是希特勒控制陆军不可多得的人选。勃劳希契就任新职后不久,与他的发妻离了婚,与一个“200%的过激纳粹分子”结了婚。
2月4日的内阁会议还正式宣布由里宾特洛甫接替牛赖特出任外交部长。为了消除公众的疑惑和不安,希特勒宣布勃洛姆堡和弗立契是“因健康不佳”而辞职的,后来给弗立契恢复了名誉,但未再用他担任重要职务。这次内阁会议是纳粹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德国走上战争的道路。
希特勒为执行侵略扩张政策而在国内最高层清除最后一批异己分子的同时,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要成绩。那就是促使英国更坚定地推行绥靖政策,并促使墨索里尼在奥地利问题上做出重大改变。
1937年5月28日,尼维尔·张伯伦继鲍德温出任英国首相。此人1869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约瑟夫·张伯伦担任过伯明翰市长、英国商务大臣、殖民大臣等职。张伯伦从事过种植业、商业,1911年当选为伯明翰市议员,步入政界,先后在三届内阁中担任大臣职务;出任首相前是鲍德温内阁财政大臣。张伯伦自信“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都了如指掌”,但“作为财政大臣,我连一颗小石子都不能搬动。而我作为首相,只要举起一个手指,欧洲的整个面貌就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