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9月28日,苏德两国签订友好和边界条约,立陶宛转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从德国那里获得承诺后,立即着手兼并波罗的海三国。纵观全过程,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签约控制阶段(1939年8月—1940年5月)。波罗的海三国对于两个强邻的接近极为担忧。苏联驻里加全权代表佐托夫向本国报告说:“里宾特洛甫到莫斯科签订条约一事,首先引起了各界的警惕,害怕苏德勾结……瓜分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8月31日,莫洛托夫否认与德国有瓜分势力范围的任何协议,并指望与波罗的海国家签订互助条约,同时要求获得军队进驻权。
苏芬战争从1939年11月30日到翌年3月13日,历时三个半月,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9年11月30日至12月末):苏军估计不足,兵分四路,从整个边境地区推向芬兰全境,力求在短期内结束战争。
斯大林对小国芬兰的军事力量十分藐视,认为苏军可以少量流血,数日内即可取胜。苏联最初的作战方案是“占领芬兰全境,并更换其政府”,以便直接控制芬兰。战争开始时,苏联出动22个陆军师并陆续增援,还有空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芬兰的全部兵力约15个正规师,只有人民自卫队和游击队配合。显而易见,双方兵力对比,苏军居压倒优势。但由于苏军对芬军的抵抗程度估计不足,情报不准不细,士兵缺乏在高寒气候和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的训练,加之指挥不力,战术呆板,致使苏军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严重失利。在战争的第一阶段,苏军只攻占了北端的佩特萨姆港,而在其他战线均受阻不前,在南部主战场上苏军的两个师竟被歼灭。
第二阶段(1940年2月11日至3月13日):总结经验教训,放弃北部进攻,集中兵力进攻卡累利阿地峡,对维堡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苏军在初期失利后,斯大林非常恼火,于1940年1月重新准备,部署兵力,调集三四十个师,组成西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指挥。2月11日,苏军发动新的攻势,主攻方向是芬兰的维堡。苏西北方面军经过强大炮火准备后转入大规模进攻。经过三天激战,突破了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的第一防御地带,并迅速投入快速集群以扩大战果。曼纳海姆决定于2月16日夜将部队撤至第二防御地带,苏军未能从行进间突破该地区。为此,西北方面军决定调整部署,于2月28日重新发起攻击。3月2日,苏军突至芬军后方防御地带,并从东北包围了芬军维堡集团,芬军开始全线撤退。到3月12日,“曼纳海姆防线”被突破,芬兰战败。
1940年3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芬和平条约》。根据条约,苏联不仅得到了原来要求的领土,而且苏军占领的其他一些地区也划给了苏联。苏联获得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和维堡城、维堡湾及其岛屿、拉多加湖西北岸、芬兰湾的一些岛屿及其他领土。苏联租借汉科半岛作为海军基地,为期30年。战前苏联答应让予芬兰的领土,在条约中只字未提。这样,苏联总共夺得新领土41万平方公里,卡累利阿地区的国界线向西北方向移动150公里。上述领土,不仅并入苏联的卡累利阿—芬兰自治共和国,从而创建了“东方防线”的第二环。
战争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但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道义上,苏联是失败的。由于这次入侵行动,1939年12月初,苏联被国际联盟开除。在军事上,苏军损失巨大,伤亡约20万人,其中6万余人被击毙。芬兰失地4万多平方公里,50万芬兰人丧失家园和财产,从而复仇雪耻的情绪剧增,其政府倒向纳粹德国,跟随第三帝国参加反苏战争。由此可见,正是苏芬战争“把芬兰推入希特勒的怀抱”。
苏军在芬兰的挫折和重大损失,给苏联军政领导敲了一下警钟。他们开始认识到,国内战争时期那套依靠步骑兵猛打猛冲的作战方法已经过时了。
---------------
3.东方战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