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1938年9月14日,张伯伦第一次赶到德国,向希特勒乞求不要进攻英国。希特勒满足了张伯伦的请求。就在张伯伦回到首相官邸,高兴劲尚未消失之时,德国已把英国作为眼中钉、肉中刺了。
张伯伦匆匆忙忙地再次赶到德国。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接见了张伯伦。吃了德国人的定心丸,张伯伦的心稍稍平静了些。9月20日,他第三次赶往德国拜访希特勒,再次乞求希特勒,希望希特勒与英国政府签订《英德和平宣言》。最后希特勒同意了。张伯伦从这一纸空文中,深深感谢希特勒的诚意。
张伯伦回到英国后,趾高气扬地向全国公民宣称:“……《英德和平宣言》的正式签订,乃是我们两国人民永远再不彼此进行战争这一愿望的象征……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要求同胞们应该去安然地睡觉,战争决不会延伸到英国……”
张伯伦哪里知道,正是在他处于和平幻觉时,希特勒却凭借《英德和平宣言》这张废纸的掩护,加速了对英国的战争准备。
5月12日,英、法、波兰和挪威四国共出动25万人的优势兵力对纳尔维克发起强大攻击,经过15天的苦战,终于夺取该城市。
这时西欧战局恶化,德军已攻入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北部,英法近40万大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英法决定把优势兵力集中到法国战区,因而决定将纳尔维克港口予以破坏后放弃。6月7日,英法远征军撤出纳尔维克,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与政府成员一起乘英国巡洋舰“得文郡号”撤退到伦敦,在那里组成了流亡政府,并与英法结成了盟国。
6月8日,德军重新夺回纳尔维克,2天后完全占领了挪威。
吉斯林政府并没有得到德国主子的欢心。德国驻挪威大使布劳尔拒不承认吉斯林政府,他在大使馆门前布下岗哨,严禁吉斯林出入。德军总司令法尔肯霍斯特将军也宣布不再支持他。4月15日吉斯林被免职,转而出任主管复员工作的长官。其职权被德国派出的“挪威占领区德国专员”特波文取代,直到1942年德国才重新恢复其首相职位。德国战败后,吉斯林以叛国罪被挪威判处死刑,他的名字被作为卖国贼的代名词,遗臭万年。
挪威落到了德军的手中,它保障了德铁矿砂供应通道的安全,为德国海军打开了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大门,使德国空军基地与英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几百英里,为未来的英德空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德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希特勒的铁蹄已经蹂躏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越过险峻的阿登山脉,进入法国境内,逼近英国本土。在德军咄咄逼人、势如破竹的气势下,英法联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正向敦刻尔克沿海地区聚集。
前线战败的报告不断传到英国,国内各阶层人民情绪激昂,坚决要求抵抗德军的侵略。政府内部出现了一场深刻的骚动,反对党强烈要求下院对战争形势问题举行辩论。因此,在5月7日开始的两天辩论中,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以非常严酷和激愤的态度攻击政府,特别是针对张伯伦首相的攻击更甚。有人说:“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前首相劳合·乔治也说:“我庄严地声明,首相应该以身作则,首先作出牺牲。因为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比首相牺牲自己的职位,更能对胜利作出贡献的了。”
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早在1938年,德国法西斯的坦克、飞机、大炮和如蝗虫般的步兵扫荡欧洲时,没有当权的丘吉尔曾告诉人们,德军的下一个目标也许是英国。然而,当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他把希望和平的美意寄托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