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永乐大帝 > 分节阅读 9

分节阅读 9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显然,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是一项极有远见的措施。而皇上之所以要拐弯没角让周王等人提出这件事,大约是因为此举毕竟违背祖宗成法,担心会对自己的名声有碍吧。

想到这里,夏元吉不禁对怀里的黄木匣子产生了极大的期待。不知道这一次,皇上又会有什么先知卓见呢?

回到家,夏元吉顾不上吃饭便吩咐下人不许打扰自己,然后躲进书房。将房门关紧后,夏元吉将黄匣子虔诚地放在书桌上,揭开木匣上的封条,果然见到里面放着一摞写满字的纸。

夏元吉捧起这摞纸细细地看着,很快,他的心神便完全被皇上的改革思路深深吸引。夏元吉在户部干了很多年,对财政上的某些弊端非常了解。作为一个正直而且有能力的官员,夏元吉自然希望解决那些弊端。然而由于知识面的局限,夏元吉根本就想不到这些方法。虽然有些内容夏元吉未必完全理解,而少数思路他也并不是很赞同,但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夏元吉仍然陷入了如痴如醉的状态之中。夏元吉眼都不眨地看着,时而长吁短叹,时而拍案叫绝。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轻轻放下那摞纸,用微微颤抖地声音自言自语道:“圣上真乃神人也!”

朱棣在这摞纸上写的主要是役法改革的内容。

“大明朝顺应天命,其国祚自当长久,延续十代不成问题吧?”

这个问题倒是很好回答。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大明顺应天命,理当国祚永昌、千秋万代!”

事实上,这种诛心之问也只能这样回答。这时候谁会跳出来说大明国运多厄,十代之内必将亡国?如果真的活腻味了,等早朝结束后悄悄找根柱子撞死得了,又何必连累九族受诛呢?!

“这样一算,太祖皇帝的第十代孙就会多达四十五万两千七百零九人。即便这些宗室全部只拿奉国中尉的岁禄,而且还不算公主、附马、郡主、县主的岁禄,国家每年仍然需要为此支付9054万1800石。洪武年间田赋收入曾达到3227万8900石。有谁认为十代之后,国家能够支付得起一亿石的宗室岁禄?或者说,你们谁有解决的办法?”

皇家宗室的子孙不繁昌吗?

所谓役,是指徭役。明朝徭役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再加上驿传,四者被合称“四差”。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所谓的“丁粮”,其中“丁”是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而“粮”则是指田赋。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每个朝代之初因为之前历经战乱的缘故,会有大量的荒地,因此很容易有产生大量的自耕农――只要开国皇帝不太蠢,而外部环境又不太恶劣,每个朝代一开始都会有一段社会秩序良好、经济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而令历朝历代有识之士无奈的是,随着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就会越来越严重,而地权也会高度集中。仅此倒也罢了,问题是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会造成大量农民逃徙,将导致徭役制度遭受严重破坏。

朱棣对役法进行的改革可以用简单的一段话来概括。

大明国祚不绵长吗?

如果不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将来国家有能力供应宗室的岁禄吗?

这三个问题提出来之后,持反对意见的人立即乌眉梢眼地闭上嘴了――即便是脑袋被驴踢过的人,也知道这种时候绝对不能出言反对。因为,他们既不能说皇室福薄或是大明必然短命,又不能硬着头皮说支付多达一亿石的宗室岁禄能够办到。

于是,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的建议便顺利通过了。

之前,夏元吉只是隐隐约约觉得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更好,但并没有想到这种细节问题――别看作为户部左侍朗的夏元吉经常与数字打交道,不过每人生三子,十代之后会有多少人的数学问题他却也从来未曾想过。听了皇上的话,夏元吉立即有了一种拔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