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永乐大帝 > 分节阅读 12

分节阅读 1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之后二十多年,杨士奇一直过着颠沛留离的盲流生活――从这里看,明朝的户籍制度似乎并不比二十世纪的户口制度更可怕,至少杨士奇并没有被什么收容所给抓起来打死。

在度过长期学习教书的流浪生活后,杨士奇终于等到了他人生的转机。建文二年(1400),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三十六岁的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编撰。到这时,杨士奇才正式走上大明官场。

在杨士奇入选文渊阁之前,夏元吉与杨士奇两人一来官阶相差太大,二来前者是正儿八经的举人,而后者只是布衣出身,所以两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交往。

当夏元吉正在寻思杨士奇为什么也在这里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皇上略带惊讶的声音。

“杨士奇,你还没看完?”

待进了养心殿垂花门,夏元吉突然听到肚子里发出咕咕的声音,想了想,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昨天拿到皇上密匣后他没吃晚饭便躲进了书房;今天很早就去参加早朝,自然也就没吃早饭;中午回到家中没有食欲,结果又没吃中饭。也就是说,夏元吉已经一整天都没吃过饭了。不过,现在虽然很饿,却也没机会吃点什么东西了,因为养心殿的总管太监马彬已经迎了上来小声地请了安,然后将他引进殿心殿的暖阁内。

暖阁里并没有皇上的身影,夏元吉只看见一个身着六品官服的官员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一本奏折。夏元吉认出那名官员是皇上身边的红人,文渊阁学士、翰林院侍讲杨士奇。翰林院侍讲虽然只是正六品,但杨士奇入值文渊阁后能够参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着实是位卑而权重。夏元吉说起来是官居正三品的左侍郎,然而就权力大小而言,他还比不上杨士奇。

夏元吉和杨士奇颇有相似之处。两者年纪相仿,前者生于1366年,后者生于1365年,两人只相差一岁。另外,两人幼时生活都很贫困。不过,夏元吉和杨士奇却并没什么交情。

夏元吉的父亲在世时任湘阴教谕,虽然家庭称不上富裕,但有着身为教谕的父亲,夏元吉的学识倒还算扎实。十三岁时,夏元吉的父亲去世,他和母亲过了几年孤儿寡母的苦日子,但不久后夏元吉便中了举,接着又被推荐入太学。适逢明太祖朱元璋挑选太学生充实朝廷,夏元吉被选中抄写文诰。同去的太学生对抄抄写写不感兴趣,在房内嘻笑喧闹,只有夏元吉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地抄写。朱元璋对他十分赏识,破格提拔他担任户部四川司主事。说起来,夏元吉虽然在父亲去世后过了一段短暂的苦日子,但官路还算顺畅。

而杨士奇则不同,他根本就没中过举。当然,没能中举并不是因为杨士奇智商方面的原因,而是因为此人早年的命运多桀。

听到这个声音,杨士奇赶紧离座。待朱棣不紧不慢地走到书桌后的椅子上坐下后,杨士奇和夏元吉一同朝朱棣叩首。

对于跪拜礼,朱棣并不强烈反感――反正不是他朝别人下跪。当然,来自现代的朱棣也不至于喜欢中国人动不动就下跪,毕竟这种动作容易诱发人的奴性。只不过,朱棣也知道这种礼仪习俗在古人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想要改变它必会遭受极大的阻力。在朱棣看来,对跪拜礼进行改革的收获未必及得上成本,赔本的买卖他是不会做的。所以朱棣暂时不打算废除跪拜礼,顶多也就是让自己所欣赏的大臣免礼也就是了。

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庭更加贫困。在这种条件下,杨士奇五岁就能够背诵《大学》,足以证明他的智商很高。六岁的时候,杨士奇的母亲改嫁,嫁给了一位有官职在身的著名学者。

杨士奇的继父叫罗性,字子理。罗性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而且待人严厉。杨士奇成为罗性的继子后,自然而然地改姓为罗了。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得罗性非常欣赏杨士奇,进而让杨士奇恢复了原姓。

事情是这样的:1373年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八岁的杨士奇看到这个场景,不知道怎么想起了在他一岁半就去世的父亲,于是悄悄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杨士奇的行为被罗性看到了。大家都知道,中国历来有着尊崇孝道的传统,看到这个情景后,罗性开始对杨士奇刮目相看,于是不仅让杨士奇恢复了原姓,并且还着力培养他,供他读书。

如果没什么意外,杨士奇本该通过各项考试,最终中进士入朝为官,因为他确实有这个实力,但上天实在弄人――仅仅一年之后,罗性因罪被贬职到远方,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由于家境贫困,杨士奇没有办法向其他读书人那样上京赶考图个功名,为了贴补家用,他十五岁就去乡村私塾做老师。后来,没有功名的杨士奇好不容易在县里混了一个训导,谁知道不久之后又出了事――不知怎么弄的,杨士奇居然把官印给弄丢了。按当时的法律,弄丢官印是要坐牢的。幸好杨士奇并不是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眼见祸事临头,杨士奇便毫不犹豫弃官而逃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