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永乐大帝 > 分节阅读 18

分节阅读 18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朱高燧愣了愣,瞟了朱棣一眼,然后不情不愿地向朱高炽走过去向他道喜。

朱高煦却因为本来就咽不下那口气,又仗着父亲历来宠爱自己,便梗着脖子说道:“前不久父皇还说过‘勉之,世子多疾’……”

看着朱高煦一副斗鸡的模样,朱棣无声地透了口气。这显然就是所谓的恃宠骄纵了。

燕王喜欢朱高煦,但朱棣对他的观感却只是一般。

要说呢,朱高煦的外表确实占便宜,毕竟良好的外表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而且,朱高煦也并非彻底的无能之辈――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太子之位争夺的失败,却也不能怨朱高煦能力不行。在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努力下,太子党的势力遭受过数次重大打击,太子的地位好几次受到威胁。只可惜,在这件事上起决定作用的毕竟是皇帝本人。一旦朱棣决定保朱高炽,朱高煦无论怎么折腾,又有什么用?

谁料到北军虽然占了上风,可是南军名将盛庸也不是图有虚名之辈,他率领着南军士兵作了殊死的反击,并打败了北军,暂时挡住了燕王。

盛庸的抵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燕王的军队长期征战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士兵们十分疲劳,都不愿意再打,希望回去休整。这一次燕王也动摇了,因为他也看出部队确实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

正在燕王左右为难之际,朱高煦却正好带领援军前来助战。这时,燕王十分高兴地拍着自己二儿子的背,深情地说道:“勉之,世子多疾!”

汉语实在是很深奥。

“勉之”是鼓励朱高煦好好干、加油,没什么出奇的地方;“世子多疾”也只是陈述事实而已,问题在于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看,其含义不免就令某些人浮想联翩了。

真正令朱棣对朱高煦产生恶感的原因在于:仁宗朱高炽死后,朱高煦又想造反。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朱瞻基派出中官候泰前去安抚对方。朱高煦以他老子为榜样颠倒黑白,然后大言不惭地要求候泰“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皇帝做坏事的奸臣们抓住送过来,再“徐议我所欲”。

朱瞻基不是建文皇帝,得知朱高煦给脸不要脸后,毅然决定大举亲征。朱高煦也不是朱棣。一个月后,朱高煦见事不可为,便在头一天晚上派人出城送信,表示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用来告别亲人,然后就投降。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却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严辞的话:“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面对如此有骨气的部下,朱高煦只得勉强打起精神发表了一通“与城池共存亡”的慷慨激昂的演说,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然后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旋即又发表了一篇投降演讲:“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部将“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主将却偷偷溜出城投降;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一个月后便“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而且还“伏地战栗”――这也太丢人了!

在朱高煦听来,这句话无疑是将来会传位于他的暗示。受到这样的刺激,朱高煦立即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攻打盛庸。或许援军是生力军的缘故吧,接下来北军终于大胜南军,之后一举渡过长江,直抵京城。不久后,燕王登基称帝。

令朱高煦失望的是,“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还余音未了,谁知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最少的朱高炽刚抵达南京不久,就马上被立为了太子,这叫朱高煦怎么能够甘心?!

朱高煦虽然愤怒不已,但一时之间却想不如该怎么办。因为,朱棣在册立朱高炽为太子之前半点风声都没有,也就是说,朱高煦被弄了个措手不及。

朱高煦生着闷气没有说话,但朱棣却不肯就这样放过他。

朱棣面无表情地向朱高煦和朱高燧问道:“你们俩为什么不向太子贺喜?”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