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0
在16世纪的一段时期里,西班牙方阵这种军事体制统治了整个欧洲战场,可见西班牙方阵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问题是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很大。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所以欧洲人能够依靠严密的西班牙方阵作战。而东方军队作战时,却向来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让士兵们排成西班牙方阵作战,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呢?
再说了,东西方的战争方式也明显不同。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因此西班牙方阵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若是将他们的敌人换成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东方游牧民族军队时,那么“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严整”的西班牙方阵大约会迅速遭到淘汰。
既然西班牙方阵不行,那么戚继光的鸳鸯阵呢?
戚继光的鸳鸯阵很适合在江南水网地带小兵团战斗。每个鸳鸯阵的单位由两个十人队组成,两个战牌(可以理解为较大的盾)并列在阵前,手持狼牙棒的士兵各跟一个战牌,每个战牌两边都有两支长枪保护,持有短兵器的士兵在后边紧紧跟随。
朱棣对这个鸳鸯阵的修改方案是:用狼筅代替战牌,用上有刺刀的火枪代替战牌两边的两支长枪。
狼筅是用长有许多枝叉的长毛竹制成的,在节叉末端包上铁刃,带有直钩,敷有毒药。狼筅长为1.5丈,9―11层支叉。它虽是防御性武器,但也有不俗的攻击力,因此战斗性能远远超过战牌。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狼筅形体笨重,只有身强体壮、训练有素的士兵才能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妨碍自己人的行动。
火枪与长枪相比,缺点是在肉搏战中上有刺刀的火枪毕竟不如长枪好使。尽管众多“发明”已经大幅改进了火枪的综合性能,但当作冷兵器肉搏使用时,它那十多斤的重量仍然太重――或许未来火枪会越来越轻吧,但是冶炼技术有了质的进步之前,朱棣对此不抱太大的希望。不过,修改型的鸳鸯阵至少增加了远程攻击能力,也算是丰富了它的攻击手段吧。
历史已经证明了鸳鸯阵在江南水乡的威力。但是它能够用在一马平川的北方平原吗?
PS:十六章开始就不是数据型的内容了。另,下午还有。
第十五章火器应该怎样应运(下)
显然不行!
若是将鸳鸯阵运用在平原上,这种小兵团部队会迅速被骑兵冲散。null$3z中文
戚继光成名于抗倭,后期也曾前往北部边疆。那时戚继光对付游牧民族思路是使用车、骑协同战阵:若敌骑进攻,车列方营,鸟铳、火箭、佛郎机轮番施放。如敌不退,火箭车大将军车上的火器齐发。这众多威力较强的火器轮番施放,可以终日不停。这种情况下,敌马惊乱,鲜有不败退的。如敌逼近,附车的步兵分队则出车列成鸳鸯阵,藤牌手在前,次钯手、次长枪手、次鸟铳手与敌人厮杀。然后有秩序地退回车内。如敌败退,则出骑兵进行追击。
同一时代有些官员认为这种战法有很大的缺点。使用车、骑协同战阵,一旦敌骑从平原阔野袭来,用来自守或许可以,但用来攻敌却不足。抛开战车不利于进攻不谈,使用战车更大的问题在于:若一车被突破,则整个战阵都会迅速崩溃。更糟的是,边防之地不是山涧就是砂石,在这种路况下必须在人力的帮助下才能前行。若是仓卒之间被攻击,想要布成车阵岂是容易的事?也就是说,若是在不宜迅速布防的地域遭受突袭,战车一点用都没有。单纯从防御骑兵突袭考虑,还不如使用“拒马、鹿角、攒竹、长牌”等物。
不过朱棣却认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脑袋进了水。
首先,所谓“用来自守或许可以,但用来攻敌却不足”,只是因为当时戚继光麾下没有足够的骑兵。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骑兵,无论采用什么战法都会“攻敌却不足”,这并非车骑阵本身的缺点。
其次,所谓“若一车被突破,则整个战阵都会迅速崩溃”更是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任何战阵若被突破,则整个战阵都会迅速崩溃。
再次,所谓“仓卒之间被攻击,想要布成车阵岂是容易的事”同样是废话。通过山涧、河流等特殊地段时如果突然遭受攻击,车营阵固然无法迅速布成阵势,但其他兵种组成的部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难道就很容易迅速布成阵势吗?退一步说,即便普通步兵布阵的速度比车阵要快一些,那也是不同兵种的特性所造成的。现代化的坦克师想要完全展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远比普通的步兵师要多得多。而且,在一些特殊地形上,比如说山区、沼泽,坦克师的作用同样不如步兵师。但难道能够因此说坦克师不如步兵师吗?
所以,朱棣最终还是决定采用戚继光的思路,使用车、骑协同战阵来对付敌对的游牧民族。
若是与游牧民族进行野战,因为战场一般而言是在草原上,因此理论上有足够的预警时间。当探马发现敌情后,自然立即布置车阵,每两辆之间设拒马枪一架,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