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6
朱棣原来以为自己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和阅历,更幸运的是穿越后又身为皇帝,有着如此明显的优势,自然有资格站在这个时代的最顶端俯视众生。事实上,这段时间里朱也确实一帆风顺,想做什么事都能够做到。于是朱的自信心越发膨胀,若是一直这么发展下去,弄不好最后他会发展成为狂妄自大的性格呢。
这一次,想要弄个文武双状元激励民间向武之风的愿望却意外落空了。历史上没有未参加殿试而获状元的先例倒也罢了,更麻烦的地方在于景秀患的是急性阑尾炎。这种病放在后世只需要一个小手术就可以解决,但是在这个顶多只能用药物消炎的年代,对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其实只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朱担心,若强行让景秀当武状元,万一景秀旋即就因为阑尾穿孔挂了,说不定民间反而会产生“文武双全遭天妒”的谣言。
出于这种顾虑,朱棣自然不敢任性而为。弄个文武双状元的计划失败了,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至少,朱棣因为这次的挫败而清醒了不少。
穿越者有什么了不起?皇帝又能如何?不也照样会遭受挫折吗?幸好现在只是想弄个文武双状元没成功,谈不上什么实际的损失。如果一直不遇到任何挫折,说不定将来朱棣会过于狂妄自信,发了疯一定要亲自率百万大军远征欧洲,那样做必将造成国力大损不说,朱棣自己也多半会落得个身死异乡的下场。
算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第六类为杀敌勋章,授予勇敢杀敌的军人。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一千人,一百人,十人,一人。这类勋章下限最低而上限却最高。千人斩?说实话,朱棣根本不认为有人能够领取金质杀敌勋章。
第七类为战功勋章,授予出色完成使命的军人。高级将领想要获得这种勋章必须至少完美地完成一场战役,而中低级军官以及普通士兵,则必须有斩将夺旗或者在战斗中杀死大量敌人的个人英雄行为。与其他勋章不同的是,这种勋章并非金银铜铁四级,而是设金质镶三钻的战功勋章、金质镶两钻的战功勋章、金质镶一钻的战功勋章、金质勋章这四种。只从材质上就能够看出,战功勋章是大明帝国的最高级勋章。
“穷秀才”的社会地位之所以较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能够见知县而不跪。所以,朱棣决定让获得各种勋章的军人拥有对应见不同品级的官员而不跪的权力,具体标准朱棣懒得费神,干脆由礼部去确定好了。另外,勋章的样式以及图案设计自然也要交给礼部。
现代军队的各类勋章都有规定的佩带位置,有的佩带在左胸袋沿上方、有的佩带在左胸袋沿下方、有的佩带在衣领中间、有的佩于左臂上方、有的佩带在右胸袋中间甚至还有戴在纽扣眼上的。目前朱棣对军队制服进行改革的兴趣不大,因此准备规定所有的勋章干脆象唐宋时期御赐的金鱼袋那样挂在腰间好了……
第二十章命里无时莫强求
朱棣喟然叹一口气,然后将注意力投在聚精会神进行笔试的武举人身上。
武举殿试只考兵法阵图。在文举人眼中。这种兵法阵图地考试与“明经”考试水平差不多。只不过前者是背诵兵法阵图。后者是背诵经义而已。其实唐宋时期科考有过“明经”考试。但由于“明经”考试太过简单。因此王安石变法时便废除了明经、诸科。专以进士一科取士。
连几天朱棣的心情都很不错,因为他在小范围内试验现以勋章激励士气的办法确实很好。烈士陵园自然也能够提高军人的士气,但那毕竟只是死后的事情。而各类勋章,则使军人们在生前便可以有具体的奋斗目标。在这双重激励下,何愁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不大幅提升?
但这种好心情却在武举殿试即将举行的前一天被破坏了。
景秀在武举会试中的成绩不好也不坏,排在第三十四名。按“钦定一甲三名武状元授定远将军(从三品)、武榜眼授广威将军(正四品)、武探花授显武将军(从四品),二甲三十名授守备(正五品),三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的原则,如果是殿试第三十四名只能授与同进士出身。然而会试毕竟不是殿试,只要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哪怕会试成绩陪末座,也有一丝希望被皇帝慧眼识珠点为状元――更何况三十四名也不算太低。
由谁当状元是皇帝的权力,退一步说,即便大臣们有权对此说三道四,但考虑到文武双状元里面蕴含的喜庆之意,也不会有人愿意做这等煞风景的事。朱原本以为景秀成为文武双状元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在武举殿试即将举行的前一天晚上,朱棣却得到了一份东厂秘报:景秀病危。
煮熟的鸭子居然就这么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