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3
最后,商仁成了一等男爵,而郑公智则成了三等男爵。除了五个人之外,其余的人要么成为了别人的封臣,要么就是让别人成为了自己的封臣。
周家在省城就有好几家铺子,而周武之所以固执地认为只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五个人是地主,其他人都是商人,正是因为其余的人都参与了这笔“买卖”的缘故。
其实,周武对于那种提高自家爵位的办法也不是不心动的。但之前周武买了牲畜,剩下的钱总共还不到两百贯,这点钱在出现意外情况时用来应急都怕不够……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周武想着自己反正有五个基本采邑领,若是小股蛮人袭击,五个基本采邑领守望相助也够了。若是鞑子大军进袭,即便整个辽东的有邑贵族联合起来,那也照样是螳臂当车。周武是个倔脾气,宁为鸡头,不为牛尾。既然不能用那个办法收下封臣,不蒸馒头争口气,所以他便干脆拒绝了成为他人的封臣的建议――皇上的直属封臣有什么不好?听起来还尊贵些!
……
“四十贯!”
郑公智不动声色地说道:“五十贯。”
“六十贯!”
“七十贯。”
……
此刻看到商仁的管事,后悔的情绪却隐约浮现在周武的心头。
当有邑贵族的册封仪式结束后,正如当初商仁所料,钦差确实宣布皇上把低级直属封臣的管理权暂时交给别人代管。但商仁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暂代管理权并非交给辽东都司,而是交给辽东地区等级最高的有邑贵族,也就是商仁!
如果早知道会是这种结果,周武倒是宁愿当初就直接成为他的封臣呢,至少可以获得五百贯的谢礼!
商仁喊出了一百贯的最高心理价位后,郑公智仍然准备继续喊下去。
眼见不是个事,商仁连忙将郑公智拉到一边。
他们俩嘀嘀咕咕了半天,然后回到场地中间宣布:商仁的谢礼为一百贯,郑公智的谢礼为一百二十贯。
虽然郑公智给出的谢礼要多出二十贯,但最后愿意成为商仁封臣的人数反而稍多一些。因为商仁拉拢别人成为封臣时劝说:宗主的实力越强,就越能给予封臣保护。他有二十三块基本采邑领,而郑公智却只有三块基本采邑领。当封臣遭受辽东的蛮人攻击时,他又能出动多少兵力帮封臣解围呢?
除商仁和郑公智外,当场还有一些人也试着用这种办法增加封臣数量。这些人用老乡之情,用采邑的位置(采邑相邻,方便相互救助)等各种办法来打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