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永乐大帝 > 分节阅读 66

分节阅读 66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而周忱地策论之所以能够被通过。则是因为他本人地毛遂自荐。

授官后。朱棣命令侍读学士解缙选择才资英敏者就读文渊阁。由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张。光禄寺给朝暮馔。礼部月给膏烛钞每人三锭。工部择近第宅居之。不知道解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开始差点害得景秀名落孙山。结果这次状元景秀自然不可能落选。但二十八人地入选名单之中却没有周忱地名字。

周忱却也不客气,直接在朝堂上向朱棣上奏说“少年愿学”。

景秀中了文状元,钱成中了武状元,唯有周忱没额外得到照顾。所以当周忱提出这个要求时,朱棣非常高兴,立即宣布增周忱共为二十九名。

周忱没有见好就收,而是进一步毛遂自荐说自己的会试策论很好,希望皇上考虑一下。

察觉遭到东厂的监视后,工部侍郎邹进曾经在早朝的时候吞吞吐吐地提出东厂的作法不妥。可惜这时朱棣已经食髓知味,不愿意自缚手脚,因此冷冷地反驳:“君子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莫非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愿意被朕知道?”

在没有**权概念的年代,这种强盗逻辑所向无敌。邹进除了谢罪外,哪里还有别的什么选择?

紧接着,更令大臣们惊骇的事情发生了:朱棣居然放风说准备教太监识字,将来在需要的时候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代替他批公文!

另一个时空里,这是朱瞻基所做的事。朱瞻基虽然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但他太过贪玩,为了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来玩耍,便想出这个办法来减轻自己的政事负担。

后世的评论家认为,导致明朝宦官为祸的始作蛹者便是明宣宗朱瞻基。正是因为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从而扫掉了太监们的文盲,也扫掉了阻挡他们进入政坛的最后一道障碍。

还考虑个屁?

《论如何实现华夷一家》本身就是朱棣自己的思路!即便周忱不提议,朱棣迟早也会找个由头让朝臣们对此进行讨论。如今周忱主动为之分忧,朱棣自然也就领了他这个情,顺水推舟让朝臣们发表意见。

儒家思想中虽然本能地轻视狄夷,但对于实现“华夷一家”却也并不反感,因此大臣们基本上持赞同意见。

朱棣有着充沛的精力,也不象朱瞻基那样贪玩,因此并不需要培养有知识的太监为其减轻负担。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出于两个目的。

其一。明朝地政权结构导致皇帝必须承担极为繁重地政务。朱元璋和朱能够承受如此重任。但后世地皇帝却不可能象他们俩那样勤于政事。即然将权力分给其他人是不可避免地。那么为了避免权臣威胁皇位。将一部分权力分给太监显然是更为妥善地选择。

其二。提前制定外相、内相相互抗衡相互制约地政治制度。一旦内相逾越雷池。那么让他死于死谏台也可以为后世树立一个好榜样。

当然。朱棣地想法别人并不知道。正当大臣们惶恐到了极点时。景秀地那篇策论恰好出现了。于是。大臣们便纷纷上书建议皇上实施此策。当朱在早朝上让大臣们公开讨论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持赞成意见。

《论如何预防宦官为祸》本来就是朱棣地思路。所以他没有装模作样。爽快地同意将之实施。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