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永乐大帝 > 分节阅读 67

分节阅读 67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想到这种可怕的后果,很多人竟然一阵阵冷汗湿透了内衣――流放虽然不是立死,但是去那种荒蛮这的,岂不是有可能验证“生不如死”这句成语是否正确?

右佥督御史李贯今天是第一个站出来表明反对意见的。刚才又差点被拖也殿外。原本他正处于极度的惶恐之中,可是见皇上抛出这样的问题后,李贯立即心中大定。他强掩住心中的喜意,重新摆出从容不迫的表情,施施然站出来说道:“微臣没有写过这种奏章。”

朱棣怒极反笑。

这显然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最佳证据。

另一个历史时空里,燕王奏章展示在诸多大臣面前。结果,那个李贯的表现与现在一模一样:从容不迫的站出来表示自己没写过这种奏章,然后摆出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

别看这些人磕起头来争先恐后,但他们说不定正在暗自腹诽“以茶叶换人头的办法也未必可以防止北元余孽抢掠大明百姓,说不定受刺激后,还会加强攻击力度”。然而即便鞑靼和瓦刺疯狂反扑,但朵颜三卫等鞑官鞑兵去袭击鞑靼和瓦刺是有利可图的行为,而后者疯狂反扑却未必能获得多少利益。而且,朱棣也不会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朵颜三卫那种投降的蒙古人身上。不管怎么说,自身实力强大才是王道。如果明朝军队完全没办法制止游牧民族的侵扰,那么连朵颜三卫这种已经归顺的蒙古部落,将来也会象另一个历史时空中那样时叛时降。

是的,明朝目前还拿游牧民族没办法,那是因为朱棣的火器部队才刚刚开始整编,尚未形成战斗力。待火器部队真正建立起来后,自然会让游牧民族知道厉害!那时,就不需要鞑靼和瓦刺烦恼是否要不计成本的侵扰大明边境的问题了,因为朱棣将派遣军队主动去侵扰敌人。日子久了,鞑靼和瓦刺要么选择向中央投降,要么选择象匈奴人那样远迁,再也没有第三条路好走。众人都不再反对以人头换票据的政策,朱棣冷哼一声,却没有象往常那样让众人起身。

想到放过建文一系的左逆文臣后。结果弄得大臣们居然都不怎么害怕自己了,朱棣不禁异常恼怒。既然好人做不得。那便将内心深处的邪恶都发泄出来吧!

下定决心后,朱棣对黄俨吩咐悄声吩咐了几句,黄俨立刻急匆匆的跑开,不一会儿便吃力的抱着一个大箱子回来。

朱棣从箱子里拿出一份奏章,面无表情的说道:“这个箱子里都是向建文皇帝上奏要求讨伐朕的奏章……你们都有份吧?”

朱棣猜测,燕王那么做大约是为了效仿曹操,展示那些奏章后又将之全部烧掉。以便让投诚的大臣安心。朱棣当时没这么做是因为将这件事忘了,后来重新想起时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他觉得。既然连左逆文臣都赦免了,那么其余的大臣应该不会对奏章的事情过度恐慌。况且。这种事过了时效性之后再做也没什么意思,于是便将它搁置

正所谓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朱棣自己觉得对左逆文臣的态度太好了,但他却全然忘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世界上没人知道明成祖原本应该是个杀人无数并且诛人十族的杀人狂!

是的。流放确实比死刑要轻,更何况另一个时空里很多左逆文臣还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可是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大家只知道:左逆文臣以及他们的家属共有上万人全都被眼前的这个皇帝给流放到荒芜之的去了,而这种事是历史上从来不曾发生过的。

因此,朱棣以为自己在臣子眼中是个心的善良的皇帝,眼中却并非如此。因为处置左逆文臣时基本没见血的缘故。臣子们认为当今皇上并非嗜杀成性之人。至于说心的善良……只能说朱棣自我感觉好得过头了。

有着这样的认识,当臣子们听到皇上面无表情的说出这么一番话后,众多大臣不约而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前些天大臣们一直坚持反对以人头换票据的的政策,因此皇上很生气;现在辽东战报传来,皇上更加生气;极为恼怒的皇上打算发泄怒火,于是将大臣们在建文朝写的奏折拿出来做文章;反对以人头换票据的大臣们大约会被流放到吕宋去。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