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0
至于说吏的编制数量问题。在朱棣想来也很简单:以某县人口为基数。按某个固定比例算出此县可以拥有的吏员数量。朝廷按这个数量将该县全部吏的发薪水按不同比例发放给知县丞主簿典吏等官员。让他们各自去雇佣吏。基层干部们若是少雇佣吏。节省下来的钱可视为他们的养廉银。如果十个人可以干完的事。基层干部们偏偏要雇佣二个吏。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不过。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不大。
更何况。封建社会的官员有着三一换岗的优良传统。这一制度对于杜绝“吏”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某知县或者无能。或者好面子。或者因为别的|么原因。总之该知县名下只有五十名吏员的编制。但他却一共雇佣了八十名吏。然而待新任知县上任后。却可以理所当然的一切从头开始。
新任知县雇佣吏员。完全没必要认前任知县的帐前任雇佣八十名吏员那是他的事。我只需要四十五名吏员。
……
朱棣自顾自的胡思乱想着。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摇头。却把杨荣吓不清。
想着想着。朱棣突然想起了后世采取的一种激励制度:某些国营工厂并不将车间承包给个人而是与车间主任约定。若该车间当年完成某个指标。那便奖励多少。这份奖励理上是属于该车间主任个人所有。但实际上。该车间|任通常都会从奖励中分出一部分给予副主任以及车间一些骨干。
要不然。干脆再提高一下奖励额度然后以诏令”的式建议:知县应拿出一部分奖励给予骨干吏进行分配?
提高奖励额度固然会增加朝廷的开支但问题即便朝廷不肯承担这些开支。这笔费用也节省不了。照样的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吏虽不算国家官僚机器的正式编制有的连金也拿不到。但他们是封建政府的办事人员。催租催赋。摊派摇役。捕人缉拿。及处理各种民事。管理市场关卡。都是吏员的事务。于他们也有了相应的权力有了权力还会挨饿受穷?除非吏们个个都是海瑞!
所以说。还不如索性将吏的薪水也算在公务员的薪水预算中去反正这些人的工作都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冗官吏会加重财政负担也是个必须警惕的问题。朱穿越之前的那个时空国家公务数量之多。大约创下了横向以及纵向两项世界纪录吧。如果仅是数量上创下世界纪录倒罢了。毕竟当时全国总人口也多。只可惜。朱棣穿越前的那个时空。中国的官民比例也同样创下了历史纪录……其实之前国家也曾精简过公务员规模。只可惜效果很讽刺越是精简。官僚机构以及公务员却反而越多!
对于滥吏的问题。朱棣有一个解决的办法:那便是实行主官制准确的说。是主官薪水负责制。
能够跟着皇帝微私访那是一种殊荣。多少人都希望争到这种机会。可是此刻。杨荣却巴不这次皇上微服出巡时没点他的名。
刚才眼见朱棣似乎准备宣传林海的事迹。杨荣赶紧进谏。破败了皇上的兴头自然不是什么好事。没瞧见皇上此时脸上的表情变幻不定吗?若是化解不了这次尴尬。指不定皇上会觉的失了面子因而发什么邪火呢!
可是不立刻进谏却是绝对不行的。若事后再进谏。皇上已经向林海许诺要宣传他的事迹了。金口玉言再收回来。谁来负这个责任?!装聋作不进谏同样不行。“子贡赎人”后果又不是只有他杨荣一个人想出来。若是事后被别人指出来。上自然不-有错的只能是事情发生时就在现场却又没能及时进谏的杨荣!
真是愁断肠啊!
以知县为例。其下主要有师爷(称幕宾幕客幕友等家人(长随书吏和差役。其中。师爷家人的薪水本来就是由知县支付。书吏和差役的薪水则主要由的方财政开支。在朱看来。干脆明文规定。这些人的薪水全都交给知县处置。由知县自行雇佣必要的吏员。
实施这种主官制不必担心出现类似军队中吃空饷的问题。因为。军队中吃空饷。只要不打仗。那么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会立即暴露若是战事爆发。对于吃空饷的将领而言也未必全是坏事。因为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将军队中缺少的人数划到阵亡名单中去。可民政上的主官若是“吃空饷”。那么谁来办事呢?如果知县发神经。为了多吃空饷而导致了县中政事混乱。那么县丞主薄典吏教谕等人难道会眼睁睁的看着?
同样。实施这种制度也不必担心行政官员们“拥兵自重”总不见师爷家人书吏和差役领着主官发放的薪水就会跟随主官造反吧?
实施主官薪水负责制最大的好处便在于不会出现“滥吏”。因为。十个人能够做完的事。|官多半不会雇佣十一个人来做。
那么。会不会出现主官把那些可以拿薪水的职位都给自己亲近的人。但这些人却光拿钱不做事。具体的事物却让“白役”(3去做之后。则会演变出“白役”滥泛的现象?其实这个问题也简单。只要规定主官必须与雇佣者签定契约以及授权书即可。签定约以及“行使公共权力授权书”的同时。还必须予以存档。如果没有授权书。则冒充官吏者罪当斩!如此一。“白役”自然不会出现。另一方面。若是拥有授权书的吏违法。那么与之签`授权书的主官坐。于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吏盘缠乡里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