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0
柳州府城边上便有一个千户所,若是在柳州范围之外,而且又没有县城被贼军攻克的情况下,小旗以下的军户便不必参加战斗。然而在柳州范围内,该千户的军户却应该全部无条件服军役。这便有一千的兵力了。再加朱又授权地方政府可在紧急情况下征召有邑贵族服军役,事后再由中央进行追认,因此郭辛至少还可以调派数千有邑贵族私兵参加这场战斗。
紧不紧急,这时候自然是郭辛说了算――事实上在郭辛看来此事确实紧急,因为若不迅速处理,待征南将军韩观率军赶来,那时别说吃肉了,恐怕连口汤都喝不到。于是,郭辛便赶紧连夜派人通知安陲附近的有邑贵族,要求他们出兵参加平叛。
第二天,郭辛便率领军队朝着安陲出发了。
第三天,收到通知的有邑贵族们也纷纷率领私兵抵达了那支生苗部落所生活的大山脚下。
这一次,郭辛没有再派人去和东丹染戎直接交涉,而是射出一支响箭,勒令东丹染戎必须在明晨之前做出决定:是否举族受降,自锁进京赴阙谢罪!
不过,由于永乐元年开始实行有邑贵族制度,少数民族首领完全自行处理族内的事务,胥吏们根本没有盘缠勒索地借口,因此自郭辛上任以来,境内竟是没有发生一起民变。少数民族相互之间并没有因为成了有邑贵族便停止打冤家,可永乐皇帝却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对此进行干涉――除非是其中一方实在抗不住了向明政府求救。令郭辛遗憾的是,少数民族相互之间偶尔打打冤家,却都是埋着头闷声不吭地杀来杀去,根本没人向朝廷报告。
郭辛本以为这三年会平平淡淡地过去,谁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瑶族部落通过赎买制度获得一生苗部落的管理权,偏这次的矛盾却将政府给卷了进去。
不过,该生苗部落只是痛打了郭辛所派去的吏员,虽说打断了那瑶族部落首领代表的腿,但毕竟没有出人命。若是凭此构陷该生苗部落造反,一旦东窗事发,他郭辛的人头多半会作为安抚的工具。所以,郭辛只能老老实实地向朝廷报告此事――说老老实实也不尽然,在报急时郭辛将情况形容得万分危急,似乎不立即镇压该生苗部落,朝廷的威信在此地就会彻底丧失。
朝廷的回复令郭辛极为满意。
“派一使者告知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注1):朝廷大军未动之前,若自缚出寨面缚府城请罪,可保安陲不遭兵火。若征伐令已经发出,大军逼至安陲,东丹染戎举族受降,自锁进京赴阙谢罪,可免九族之灭。若战事已起,则主犯东丹染戎凌迟,诛九族;从犯处死;参与造反者贬为奴隶!”
当然晚上,郭辛并没有睡好。他倒不是害怕战斗,而是担心东丹染戎见势不妙真的举族受降――尽管这样也有功劳,但毕竟不如一刀一枪挣来得多。
战或不战,等明天早上便能揭晓了……
注1: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这种格式,安陲为邑名,云骑尉为爵位,东丹染戎为姓名。()
这样看似给东丹染戎留了一条生机,但生苗哪里知道天高地厚?多半会怀着侥幸之心抗拒天兵。
郭辛一收到朝廷的回复,便立即派了一名小吏前去通告此事。
一旦东丹染戎拒绝自缚出寨来府城请罪,那么郭辛便可以展现他的武功了。
柳州府城与安陲的直线距离并不远。第二天。那名小吏便哭丧着脸捂着耳朵回到了府城。不等小吏开口,郭辛便明白这次交涉失败了――结果谁都能一眼看出来,因为小吏的耳朵少了一只。
作为知府,郭辛只是一名文官。但明政府对于军权却一直采取都“不专于一人”的政策,尤其是在征伐时,基本上都采取武臣领兵、文臣提督、内臣监军的作法,以达到文武相制、内外相制的目的。镇压那种全族加起来不过六七百人的部落,文臣提督的说法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但郭辛如果自告奋勇去前线,《大明律》中却也没有明令禁止。郭辛打的算盘无非是亲临前线,多捞一点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