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4
难道说交给军队管理?可军队经商却是大忌。削弱军队地战斗力不说,将领一旦有了财力的支持,那便很容易演变成军阀。
交给民间管理?想到这里,朱棣开始羡慕起英国地管家起来。在朱~的印象中,英国管理是忠诚可靠的代名词。中国的管家虽说大多也还忠诚,但是不为自己谋私利的却极其罕见。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的管家虽说喜欢谋私利,但总归比日本人好些。日本战国之前,各个地方名义上的行政长官,也就是拥有某某守护官职的人,大多都居住在京都。那些守户将管理地方的权力交给自己的家臣,于是那些被赋予管理职责的家臣则成为了某某守护代。结果到了后为,地方实权全部被守护代所篡夺,守护彻底失去了应有的权力。
对了!干脆将其管理权力交给从军中退伍的人!
朱棣本就打算慷他人之慨,待陈天平成功当上安南国王后,便从安南划出一部分土地和人口作为有功将士的赏赐。职务较高的将领自然不可能因此而离开军队,但低级军官却可以干脆退伍,在安南享受一下小封建主的生活。给那些低级军官分封采邑的同时,再将烈属采邑交给这些人代管。他们也是军人出身,相信不会贪污烈属应得的钱财吧?
注1:公费生。明朝政府每月提供六斗米保障其生活。()
朱~也知道这个时代背井离乡不是什么好事。心肠较软地皇帝甚至不忍强迫拖欠赋税者移民,朱棣虽说冷血,但也不至于认为让烈属移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不这样处理又该怎么处理呢?
“朕也不怕晦气,直接先说清楚。”
“由于战争的不可预测性,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大败仗就会产生数万甚至更多的烈士――即便不打大败仗,但只要连续打起几损失较大的仗,产生的烈士就不在少数。而每产生一名烈士都会随之产生数名烈属。朕确实是想让烈属能够过上较好的生活,以便烈士在九泉之下能够瞑目。但如果直接由朝廷负担供养烈属的资金,只怕会拖垮财政。”朱~不高兴地质问道:“依你之见,应该如何解决此事?”
见皇上将这个难题抛给自己,杨荣也是头疼。
第十一章誓师
永乐大帝第十一章誓师
四月己卯。遣使购遗书。以备编《永乐大典》。皇家银行发行《安南战争债卷》及《安南战争股票》。
想了一会儿,杨荣陪笑道:“可不可以这样处理?烈属并不移民去那烈属采邑生活,而是将烈属采邑交给专人代管。反正在皇上的大力扶持下,如今邮政系统已经很发达了。将来陈天平成为安南国王后,在安南依葫芦画瓢同样建设一套邮政系统,并且并入大明本土的邮政系统。如果一来,烈属采邑地代管者只需每年将其采邑收入邮寄给各个烈属便可以了。”
朱棣默默地想了想。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烈属采邑交给谁代管呢?
历史上明朝地皇庄最初是由皇上指派太监去管理,但那样的管理者或者贪污,或者凭借特殊身份欺压附近百姓,惹出一大堆事情,最后不得不改为地方官员代管。所以说,直接插手派人管理必定吃力不讨好,朱棣自然不肯自找麻烦。
为了不过分刺激安南人,朱棣暂时不打算直接将安南改为交趾布政使司。如此一来,将烈属采邑交给地方官员代管似乎也就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