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苍狼与白鹿 > 第215章

第215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摇曳的烛光中,长春真人那张清癯的脸明明灭灭,若隐若现。但是,口中所论述的话语却清晰异常。

“道之一物,上系于天,下关于人。故而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于是道生一,而一生万物。人惟知天之大,却不道之大。道,生天地之变化,而后天地赋形而生人。”

“那么说,人也是道的产物。道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东西啊,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成吉思汗忽然发问道。从刘仲禄的讲解中,他感受到某种神密力量的触动,天地万物原来都是被一种叫做“道”的存在所控制啊。

“是的,道为天地万物之本。”真人平静地回答着,“但是,真正伟大的事物,往往超乎凡人的认识。正所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2)。道,就隐藏在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述的玄奥莫测之中。”

成吉思汗感慨道:“真人所言,深得我心。身为人者,生于天地之间,只可感受到天地的存在,却永远无法窥伺天地的本来面目。”

“大汗能悟此天道,真天人也!”

真人的话并非是口头上的奉承之言,确乎是发自内心的赞叹。这一部老子的《道德经》虽是修道人的必修功课,但是其内中含义之深远,至今也无人敢于自称通晓。遑论是如成吉思汗这样一位此前从未接触过,并且还不识字的人物呢?从真人本心而论,并不指望对方能领悟多少,只求不要打瞌睡就好。然而现在看来,成吉思汗不仅是在认真地听,更是通过积极的思考,一语道出了自己参悟有年的心得。这不谛于是一种奇迹!

“此人聪明睿智如此,怪不得能够成就这番大业!神而明之,岂非入圣?”

长春真人此时对成吉思汗的观感已经从取初的“不凡”转入“超凡”,作为讲述者的热情也大大提高,遂将《道德经》之五千言撮其精要,娓娓道来。同时,内容开始也兼涉到另外一部经典——《冲虚经》。

这部经卷的作者名叫列御寇,也称列子。据说是老子同时代的另一位哲,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是后人假托的虚幻之名。

列子的理论与《道德经》有同,也有异,他认为“道”的意义在于“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而“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因此,凡事都要按照其最适宜的方式来运行,按照“道”的指引,构成了整个的世界。至于“道”其本身,做为创造一切的原始之力,则“无不知也,无不能也”(3)。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列子所提倡的生死观引起了成吉思汗的关注。因为长春真人讲述了列子与骷髅的故事:他在行路途中看到百年骷髅,就对身边的第子们说,“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然后,从鸟兽的生息繁衍讲到人的日常行为,提出“此过养乎?此过欢乎?”的问题。也就是说,做人如不知节制欲望,则难致长生。

“何谓节制呢?真人能否再说详细些?”

虽然永生已属无望,但是退而求其次的长生却又一次打动了成吉思汗的心思。然则,当长春真人再讲下去的时候,他脸上的渴求之色不禁随着话语而渐趋消退了。因为真人说,列子跟随自已的师父老商氏修炼了九年,才忘却了心中的是非利害,更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其后方达到“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4)

“这就是所谓的成仙吗?在风中飞?”成吉思汗疑惑地问道。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